“中非希望工程”事件發生后,天涯社區有一篇文章就說:“終于有人指出了盧星宇慈善可以帶來的好處是什么了?觀察很準確。確實是為了非洲的市場,所以才有這些商家去做慈善。”
慈善事業應不應該與市場、與經濟利益相聯系,在現代的慈善實踐中,慈善事實上又是否在與市場、與經濟利益相聯系,這些都是更復雜、更易引起爭論的慈善倫理問題。
從傳統商業倫理的視角看,企業進行的任何行為,從長期和根本上看,都是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那么,如何實現利潤最大化,除了生產出好的產品以外,品牌的營銷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更為重要,而企業的慈善捐贈無疑是成功的營銷手段之一。從現代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看,慈善捐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益相關者理論要求把企業對股東的責任擴展到對所有利益相關者的責任,這些責任既有基本的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又有高層次道德責任和慈善責任。履行慈善責任,才能稱為優秀“企業公民”。經濟倫理學的社會責任理論也主要闡明,企業的發展要與社會道德倫理規范相一致,應該符合公眾的期望,與經濟社會以及環境均衡發展。從這個角度出發,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開展慈善活動不僅僅是企業的自發行為,而是履行道德責任的自覺行動。
企業慈善有商業的目的,聽起來似乎與傳統的慈善觀念不一致,但卻一直在實踐中采用。1982年,美國經濟學家路易斯·弗萊(Louis W. Fry)、杰羅德·凱(Gerald D. Keim)和羅杰·梅納斯(Roger E. Meiners)在其發表的論文《公司捐贈:利他主義行為還是謀利行為?(Corporate Contributions: Altruistic or For-Profit?)》中,首次對美國多達36個行業中的公司在1946年至1973年間的慈善行為進行了實證研究,他們發現,總體看來,慈善捐贈基本上是公司利潤最大化戰略的一部分。皮特·那韋羅(Peter Navarro)對美國249家公司自1976年至1982年間的慈善行為也發現了相同的證據。在其論文《為什么企業愿意進行慈善捐贈(Why Do Corporations Give to Charity)》中,他發現公司捐贈發揮了廣告的作用。
改革開放三十年,跨國公司給中國經濟帶來很多東西,比如資金、技術、管理,同時也帶來的社會責任意識。世界很多知名跨國公司在中國開展了較多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意識的項目,比如ABB的打造“綠色屏障”的防沙治沙工程,阿斯利康的震后系統援助工程,百事的土豆農場播種生態農業,BMW的兒童交通安全訓練營,微軟的農村信息化建設項目等等。這些社會責任項目無疑推動了中國社會的全方位進步,樹立了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良好的社會形象,也進一步提升了跨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通過從事慈善事業改善企業的生存環境、獲得政府認同、提升產品品牌、增強企業文化、提高員工凝聚力、贏得消費者信賴也逐漸獲得中國企業的認同。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王老吉迅速行動,向災區捐贈1億元。而捐贈也使企業獲得了廣泛認同,王老吉在消費者心目中塑造了良好的形象,以至于出現了“要喝就喝王老吉”這樣令消費者自發的感慨。這樣的慈善行動與經濟利益完美無缺地結合了起來,成為討論慈善倫理中的經典案例。
事實上,大部分的企業在決定捐贈行為之時,都會受到經濟利益的考量。2008年,山立威、甘犁和鄭濤首次以實證數據證明了這一命題。在他們發表于《經濟研究》的論文《公司捐款與經濟動機——基于汶川地震后中國上市公司捐款的實證研究》,他們發現,那些產品直接與消費者接觸的公司的捐款數量和捐贈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都顯著比非直接與消費者接觸的公司要高,這說明了公司捐贈實際上就是一種形式的廣告,公司進行慈善是營銷的一種形式。
在批評“中非希望工程”為什么不將項目放在國內而放在非洲的聲音中,就有人認為這是因為現在在非洲做慈善,能夠給捐贈者帶來比國內更多的收益。據《財經》雜志報道,有慈善公益業內人士將世華會參與“中非希望工程”的意圖歸結為“以慈善項目為資本鋪路,在當地塑造企業形象,維護政府關系,從而獲取商業便利”。而世華會自己在對“中非希望工程”進行宣傳時,也曾直言該項目系“慈善開路,商務跟進,為會員企業開拓非洲市場提供品牌支持與合作捷徑”。也許,這又是商業活動與慈善結合的一個例子。畢竟,我們很容易看到,近年來,中非經貿合作的蓬勃發展使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投資快速增長——2000年至2008年,中非貿易年平均增長33.6%,2008年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2009年,中國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我們也很容易看到,資源豐富的非洲成為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點地區之一,越來越多的私人企業走向非洲,傳統的國家行為轉變為企業行為;我們還能清楚地看到,在“中非希望工程”的在每個國家的啟動,都會有總統或副總統這樣的政要出席……
然而,我們并不應該因之貶低企業家或項目本身,將“中非希望工程”貶低為“偽慈善”。在人們的心底,總是希望純粹的慈善,“無緣無故的愛”,但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面對的總是在經濟利益驅使下的慈善。這樣的事實,或許事關人性,難以改變。然而,只要或多或少帶有商業色彩的慈善不是直接將公益基金回流,不像官辦慈善事業的不透明,沒有貪腐,我們就不能用“高難度”的道德加以譴責;否則就是幼稚之舉。我們或許可以贊揚的倒是中國企業家尋找機會精確配置資源的能力。
霍布豪斯曾說:“一個國家要變得偉大,不僅可以通過把地圖繪成紅色,或者把其貿易擴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而且也可以通過作為正義的先鋒、被壓迫者的救星、自由的老根據地,使國家變得偉大。”
那么,“中非希望工程”這樣的項目,如果能在非洲充當慈善天使的同時,還能增進中國企業的利益,對于這樣結果,我們該做怎樣的評價呢?(宇文)
關鍵詞:中非希望工程,盧星宇
新聞素材來源:中國新聞采編網
推薦閱讀
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多年來一直以超過500億美元身家而榮膺世界首富稱號。不過在28日的一次演講中他坦言,當首富也許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精彩。 在華盛頓大學的演講過程中,一名來自北京的聽眾告訴蓋茨,她在>>>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43/20111031/13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