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不做大哥好多年”,用這句話來形容國內電子商務領域的老大哥——電商B2B行業最為確切不過了。近來,不少人對B2B的未來表示出擔憂,稱其終將日落西山。那么,風光不再的B2B究竟得了什么絕癥?是否能絕處逢生?新形勢下,中小企業該如何利用B2B進行貿易交易?對此,《網絡導報》將推出電商B2B系列報道,探究國內B2B的生存現狀和發展之路。
全球經濟低迷、阿里巴巴退市、商業模式受質疑、傳統黃頁成明日黃花……一個接一個的不和諧聲音,全部指向了國內的B2B平臺。增速放緩的B2B,究竟遭遇了什么瓶頸?這些瓶頸對中小企業有何影響?這些坎,究竟能不能邁過去?這些問題不僅僅關乎國內B2B的發展,更關乎眾多中小企業的生命。
“紅娘”變雞肋B2B百口莫辯
一廂是以亞馬遜、淘寶網、京東商城為代表的線上零售業的崛起,另一廂則是以B2B為代表的電商1.0模式奄奄一息,二者的天壤之別,令人嘆息。當年幫助中國供應商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紅娘”,如今為何成為眾人憂心的對象?
“相比前兩年,我們通過B2B進行交易的規模大幅減少,目前,在展會上達成訂單的數量正在增加,B2B對我們沒有以前那么重要了。”一家LED制造商的外貿業務員這樣告訴網絡導報記者,對于這家早期一直通過B2B找訂單的企業而言,B2B曾是將其與世界牽線的“紅娘”,可如今卻成了無人問津的雞肋。
如果說上述那家LED制造商的經歷僅僅是個案,那么接下來這組數據,恰恰顯示出了國內電商B2B正面臨的各種問題。
易觀智庫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國電子商務B2B市場規模為31.1億元,環比增長率跌至0.8%,而就在2011Q2,B2B還保持著19.5%的高增長率。易觀智庫預計,在2012年的第一季度,B2B運營商總體營業收入規模仍會與2011Q4大體持平。
對此,易觀國際分析師表示,電商B2B出現增速放緩,主要源于以外貿為主的B2B平臺受到海外市場空間縮小的影響,導致進出口出現波動。數據顯示,2012年1月份,我國進出口出現雙雙負增長。海關總署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2726億美元,同比下降7.8%。其中出口更是出現了26個月以來的首降,1499.4億美元,下降0.5%,讓人不禁為中國的外貿捏了一把冷汗。
除了外部環境的影響,電商B2B自身的表現同樣不容樂觀。年初敦煌網曝出裁員風波、2月阿里巴巴突然宣布旗下B2B公司將退市,讓投資者難以看到電商B2B的前景。
對此,深圳一達通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副總裁肖鋒表示,資訊類的B2B平臺的確面臨著萎縮的危險。“隨著搜索引擎、社區、新媒體的出現,企業找訂單的途徑越來越多,因此,即使是在國際經濟貿易情勢好的情況下,資訊類B2B也會落到如今的下場。除此之外,影響企業運用B2B平臺找訂單的另一個因素在于,經過多年的發展,企業間的貿易越來越穩定了,于是,其找訂單的需求也就隨之減弱。”這樣一來,B2B平臺看上去就沒什么用武之地了。
B2B真的回天乏力?
隨著阿里巴巴出現“欺詐門”事件,諸多B2B企業跟著利潤下滑,甚至出現負利潤狀態,難道B2B真的病入膏肓了?難道中國企業真的不需要B2B服務了?事實并非猜測那般夸張,B2B潛力之大,亟待從業者深耕。
早在2008年時業界就早有B2B難以為繼的消息傳出。然而,針對國內電商B2B的討論,似乎忽略了一個事實,那便是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的進出口和內貿需求。目前,我國的進口額全球第二,出口額全球第一。而進出口依舊需要B2B平臺優良服務的扶持。
此外,在今年的“兩會”上,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表示,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已經達到6萬億元,占GDP的13%,其中零售電子商務達到8000億元。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除了零售電子商務之外,B2B交易額大約占國家GDP總數的11.4%,如此看來,當前,B2B對我國的經濟發展依然貢獻良多。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周平表示出贊同,他對網絡導報記者說:“中國是工業、農業、制造業大國,不管是內銷還是外貿的市場都是非常廣闊的,如果B2B平臺能探索出更多發展模式的話,未來依舊艷陽高照。”
而作為產業鏈條中最重、最長的一端,B2B的潛力與其熱鬧程度并不成正比。對此,肖鋒給網絡導報記者打了個比方:“可口可樂、麥當勞、肯德基的銷量那么好,為什么還總是那么多廣告呢?那是因為個人消費是感性的,需要制造熱鬧來刺激消費者。而我們在生活中則很難見到這些產品的原材料廣告、供貨商廣告,因為對于企業而言,購買這些產品時更加理性。”而這一點,恰好說明了為何B2C總是比B2B熱鬧,并非B2B杳無音訊,而是B2B的商業模式的潛能又沒能完全發揮出來,使B2B平臺與企業成為真正的戰友。
浴火重生B2B需破模式之困
既然B2B行業仍有諸多待開發的潛力,那么,在資訊類B2B平臺大勢已去的情況下,B2B若想重生,必須做深入的掃描分析,從而找出癥結所在,及時突破。
回首B2B發展歷程,阿里巴巴作為行業的領頭羊,一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肖鋒告訴網絡導報記者,阿里巴巴當年的突飛猛進,得益于外貿的火熱,而那時信息非常不對稱,很多人看到這個平臺能掙錢,所以都擠進來。但是經過這么多年的積累,我們的優質供應商,其需求也會減弱。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B2B平臺必須突破單純的信息平臺模式,轉向深耕模式,發現企業實實在在的需求。對此,肖鋒根據其多年的B2B從業經驗,總結了企業要達成交易的三個條件:首先,企業要有好的產品;其次要在同行的產品中有不錯的價格;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B2B平臺交易過程中的交易條件的狀態。
肖鋒表示,在國際貿易中,那么多中小企業跟老外做生意,這其中其實有許多具有共性的服務,而這些服務并非是他們的核心(找訂單,與采購商達成合作),而是企業想要完成交易,必須完成的報關、報檢、物流、金融等等這些服務,這些服務,中小企業自己做比較困難,而B2B平臺恰好能為其提供幫助,從這方面入手,B2B平臺肯定有出路。
此外,張周平表示,國內B2B平臺當前多為線下交易,而這種交易模式同樣存在風險,若能從線下交易轉成線上交易,或許會發現一片新的藍海。
或許三年前5000多家的B2B平臺,印證了當時中國貿易的繁榮,而當下剩下的三分之二的B2B企業,正是臨“危”受命,模式之困擺在眼前,方向已經找準,但如何突破還需要時間和市場的考驗。或許,阿里巴巴的退市正在給從業者一個啟示,敢于改變,才能有更廣闊的舞臺。
推薦閱讀
本報訊 從亞馬遜的kindle電子閱讀器到凡客誠品的VT,從當當網的當當優品到銀泰百貨的JustInTime,在電商企業從信息平臺向交易平臺的轉化過程中,自有化品牌建設似乎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日,樂蜂網旗下自有品牌靜>>>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B2B 死亡還是重生?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34/20120530/64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