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購網專欄 作者:馬佳彬) 4月12日參加了在深圳舉辦的2013中國社會化新媒體發展趨勢論壇,可以說收獲頗豐。除了對新媒體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之外,在自媒體方面也有所感悟。自媒體具有的獨立風格自成一派,借助多個平臺傳遞自己的聲音,現在已經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的時代,只要你的觀點有價值,得到支持。同時,自媒體的商業化已經敗在道德原則之下,整個圈子開始意識到不能跪在金錢面前,沒有骨氣的自媒體成不了氣候。自媒體正在形成一股力量,依靠互聯網的傳播影響著方方面面。自媒體也是個人品牌的體現,借用微信公眾平臺的一句話概括,那就是再小的個體也是一個品牌。品牌是需要長期打造的,而自媒體人并不一定會持續創造內容。因此,自媒體已經與個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可以說個人的靈魂就是自媒體的命根。
觸動筆者深思的不是個人與自媒體之間的關系,而是現場一位女觀眾提出企業能否做自媒體的問題。現場的自媒體人普遍已經存在了共識,企業不能做自媒體,自媒體是因為個人才稱之為自媒體。企業做自媒體沒法寫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創造符合粉絲口味的內容。此外,企業作為一個商業組織,利益至上的本質使之沒法與粉絲站在同一立場。其實,自媒體真正要進行定義,也不能稱之為媒體。自媒體只不過在創造信息,屬于精神文化層面。而傳播信息的媒介還是物質層面的工具。所以,企業能否做自媒體,關鍵在于能否創造出廣大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食糧,而不是在糾結可以做到多大的影響力。
浮躁的社會轉型大背景下,網絡文化已經偏娛樂化、憤青化、低俗化、快餐化,原本已經因為文化斷層的歷史問題而缺少熏陶的國民,有深度的內容在網絡上不受歡迎也在情理之中。自媒體就好像魯迅、韓寒,扮演著導師或公知的角色,當然術業有專攻。在筆者看來,企業分拆到底都是由個人組成,每個個體都可以本著企業的整體利益出發,每個員工都能夠成為自媒體。例如企業的創始人或管理者,在全民皆博的時期,不少處于創業時期的公司領導人開通了博客,闡述自己關于某個領域的觀點。這種現象在國外更加常見,員工和老板開博客本身就是順應市場發展需要的行為。
企業做自媒體不是以組織的形式去實行,而是以組織中的個體去實行。每個個體都可以進行定位,例如財務人員可以打造有關財務領域的自媒體,管理人員可以打造有關管理領域的自媒體。道理其實非常之簡單,企業應該主動地鼓勵員工去運營自媒體,除了能夠為員工帶來個人品牌上的效益,亦可以形成一個矩陣群力促進企業品牌的宣傳。首先,企業必須放寬心胸,鼓勵員工做自媒體難免會惹火上身,優秀員工風頭太勁就會面臨流失的風險。企業領導人決定做自媒體之前,把下自己公司的脈,有沒有實力和信心去執行。任何事情都存在正反兩面,自媒體對企業有利亦有弊。但總體來看,鼓勵員工去做自媒體,實質上就是鼓勵員工去不斷學習、分享,使企業能夠形成學習型組織的氛圍。因此,企業做自媒體利大于弊,一個優秀的企業不怕優秀員工的離去,企業內部已經成為了一個生產優秀員工的機器,外部也形成了吸引優秀員工的磁場。
員工自媒體矩陣必須是有機會、有組織的,例如自媒體名稱可以不帶企業的名稱,但自媒體的身份說明就需要烙上企業的印。員工可以從興趣或專業出發自由發揮創造內容,前提是保障企業利益,維護企業利益,有適合的時機就適當地去曝光企業。當然,這不是要求員工本著營銷目的去做自媒體,此種思路與筆者想表達的意思相去十萬八千里。自媒體創造的內容如何判定是否為軟文,能否與商業化劃清界線。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個人的觀點及立場偏向哪一邊都有自己道理,一萬個讀者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總而言之,企業做自媒體就要做到形散神不散,分權的同時也在集權。
當每個員工自媒體形成一定影響力之后,企業一整合就不是單單一個個人自媒體的力量可以相提并論。企業不是沒法做自媒體,而是沒有轉換自己的立場。思路靈活可變,不變的是最終的目的。
筆者的微信公眾號:wxmajiabin 或“馬佳彬”歡迎搜索關注
【想看更多互聯網新聞和深度報道請關注樂購網官方微信。(微信號:樂購網)】
推薦閱讀
唐家三少 速途網訊 4月11日,盛大文學在北京召開發布會宣布:成立國內首家以編劇培訓和劇本定制服務為主的編劇公司。 發布會吸引了包括海巖、陸川,中影集團副總裁張強等50多家影視制作機構高層到場,表現出對劇本定>>>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企業也可以做自媒體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30416/265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