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趣的是,聲音/音樂存儲介質誕生才100多年,已經經過了非常多次的變革。
從滾筒式留聲機、盤式唱機(Gramophone,1887年發明)、鋼絲錄音機(Wire recorder,1890年代發明)、磁帶錄音機(Tape recorder,1935年發明)、密紋唱片(Long Play,1948年)到后來的CD(1985年發明),Mp3(1991年發明),MD(1992年發明),整個發展歷程總體上是記錄、修改、保存越來越方便。
而我們大多數人熟悉的聲音/音樂存儲介質的變革是從CD到Mp3。
現在的很多人都是Mp3時代的親歷者,但是Mp3成功得太快了。很多人連頭緒都沒有摸到就成功了,所以看起來Mp3是一出來就改變世界的。
但是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 一開始Mp3僅僅是一個格式,他沒有顯示出來任何的威力。因為你只能從自己的CD壓制Mp3,而這就造成實際上,有了不同的介質你能欣賞的歌曲跟你的CD收藏完全沒有不同。
但是到了1999年,一切發生了徹底的轉變。幾個大學生寫出來了一個叫做Napster的P2P Mp3共享軟件,先是這個學校的每個學生的Mp3數量都爆炸了,然后整個世界的Mp3數量爆炸了。也許就是幾天之內,整個世界每個人的Mp3收藏都可以跟一個大型唱片公司的曲庫相媲美了。這時候Mp3獨特的內容盜版,硬件盈利的產業鏈模式產生了。
消費者是受益者,Mp3播放器廠商是受益者,各種Mp3下載網站,P2P軟件公司是受益者。一切人都Happy,除了唱片公司和歌手們。
實際上,從歷史數據很容易看出來,CD介質和唱片廠商的江河日下,基本上就是從1999年到2000年間開始的。
有人把這當作是數字介質的必然結果,但是我認為這應該責備唱片業對未來的認識不足。他們沒有事先創造
和擁抱未來,等未來來了,看不懂,不明白,只心存恐懼,但不知道如何應對。
這時候,這個介質變化看起來將永遠的毀掉唱片業。直到蘋果公司在2003年站出來,推出了iTunes Music Store。從2003年到2010年,iTunes Music Store賣了100億首歌,到了2011年,賣了150億首歌,雖然整個唱片行業還沒有回到其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某種程度上大大減緩了唱片行業的衰退。
還有視頻/圖像的存儲介質(攝影、電影、電視等),雖然誕生也比較晚,跟留聲機一樣都只有100來年的歷史,但是也經歷了非常多的改變。這些領域到了最近這些年,共同的一個變化就是,從實體介質到虛擬介質,從模擬介質到數字介質。
只有書和紙還沒有發生完全的改變,為什么呢?
紙介質的優勢和局限
紙的優點很多,輕薄、書寫印刷方便、成本低。
就拿成本舉例,很多現代人覺得竹子也很多,成本能有多高。這就是一種非常想當然的假設。
以《史記》為例,全書大概52萬字,現在用紙印刷的話,可以是一本不算很厚的書(微軟Word軟件 A4紙模擬打印600頁左右)。
但是《史記》成書在蔡倫造紙之前,所以多半是用竹簡編寫和保存的。我們假設一列竹簡可以寫20個字的話,那么《史記》全書需要2.6萬根竹簡,假設一根長竹子可以做成100根竹簡的話,也需要260根竹子才夠。假設100根竹簡1卷的話,《史記》全書就是260卷竹簡。需要一個書架來放吧。所以,其實竹簡時代,汗牛充棟一點都不難。
不談抄寫,只談閱讀的話,按照我們剛才的假設,1卷竹簡只能有2000字,如果你認真閱讀一天的《史記》,你需要去多少書架多少次更換下一卷?
金庸全集有10多本書,大致千萬字,我在初高中時代已經全部閱讀了。如果用竹簡來書寫和保存的話,需要5200根竹子,做成5200卷竹簡,一個倉庫才能放下吧。在那個時候,寫字不精煉,都跟金庸這么騙稿費的話,稿費倒是小問題,出書的時候簡直是環保災難啊。
紙很好,比所有它前面的介質都好得多,但是,紙也有缺點,它物理特性也構成了書的全部局限。
它雖然看起來是那么的輕薄,但是有質量,也有體積。這些年在我每次搬家的時候,書都是最沉重的那個幾個箱子的主要內容。書多的人家里都需要購置書架,非常占地方。
從紙到書,需要印刷,裝訂,一系列復雜的流程。書從工廠到我們手中又需要走過很多流通環節。這些構成了出版一本書需要的時間、艱辛、成本和資源消耗。
在中國作者出書有兩種獲得回報的方式,一種是稿費,一種是版稅。稿費往往非常低廉,目前稿費的水平基本上跟“文革”后差不了太多,但是社會消費水平不知道漲了多少倍。一般只有銷量比較大的書,出版社才會給作者版稅,銷量非常高才能獲得比較高的版稅。我有個朋友曾經出了一本書,版稅7%,也就是說,書賣100元,賣了1000本,他才分到7000塊錢。
而他后來把新出的書做成電子版(不需要出版社參與了),只賣了600多本,一本80元,他就掙到了5萬塊錢。
書當然有成本,但是作者的辛苦應該是更重要的部分,而不是紙張的成本。但是因為現行的出版體制,如果你出紙質書,必須書號,必須從出版社走,你甚至不能自己聯系印刷廠去印。那么出版社就成了一本書出版前,唯一的掌控方和投資者。
中國出版界有3000本的起印的規矩,如果一本書預期賣不到3000本,再好出版社也不肯出,因為,盈虧平衡點在3000本左右。而電子介質就沒有這個問題。600個用戶購買的書也可以賺錢。
現行出版體制下,還有一種書叫做絕版書,因為預期購買者不會達到盈虧平衡點,所以即使有讀者需要,也不會重印的書,就只能絕版,但是在電子介質下也沒有這個問題。
書的電子介質革命
Kindle的出現曾讓我驚喜萬分,搬家的時候,你縱有萬卷藏書也可以一手掌握了。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一本書的作者,把它寫完以后的瞬間,看到這本書。而隨著電子出版的發展,我們應該能更方便廉價地享受世界上所有美好的知識,與此同時作者也有可能獲得更為豐厚的收入。
但是,有很多人不能理解,甚至不能接受,他們說,數字化后不再有紙飛墨香,數字化的介質無法像紙一樣傳遞感情。
我理解這些念舊的人們,然而,新的介質總是會在技術成熟后替代舊的介質。現在還有多少人通過買磁帶去聽流行歌曲?連CD都已經少了。黑膠之類的東西只能在較小的發燒友圈子里繼續延續生命。所有新的歌曲都出CD版,甚至直接出Mp3版。
你可以繼續喜歡老的介質,但當你最鐘愛的內容和他們的發行者轉到新的介質上時,你別無選擇,只有前進。
推薦閱讀
馬克·扎克伯格V.S.拉里·佩奇 北京時間2月5日消息,一個喜歡使用“重大”這個詞,另一個給人帶來的印象則就像是新時代的教授,原因是其發表了“沒有智能手機會讓我們感覺自己是一絲不掛”這樣的言論。這兩人就是Fac>>>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革命前夜:書的歷史與未來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30205/259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