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悶微博:心情不好的時候看微博,結果越看心情越不好。
跟帖回復之一:你專挑負面新聞看,當然心情不好,再說,看看你關注的那幫都是什么人呦~~
跟帖回復之二:看了不開心,實在不行就關微博唄~~
我們的一輩子里,總是要與傷害和治愈結伴而行,有時它們兩個先后出現,有時卻又是同時冒出。總之,周而復始。
現在,讓很多很多人非常困惑的是:微博給我們的心理帶來的究竟是微傷害還是微治愈?誰在掌控?其實,最終的決定權很可能還是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1986年,Payne在他博士論文《情感研究》中討論了“情緒智力”的問題,不過他自己也沒整明白這個概念到底是啥意思。真正開始對“情緒智力”進行系統研究的,是美國耶魯大學的Salovey和新罕布什大學的Mayer,他們倆在1990年聯合發表了名為《情緒智力》的文章,對“情緒智力”進行了系統論述。隨后情緒智力方面的研究得到迅速發展,情緒智力這個術語也得到了廣泛使用。
大部分人把“情緒智力”和“情商”當作一回事,于是,很多具有“強烈時代責任感”的憤青專家跳起來對兩個概念進行分解辨析。這兩個概念確實不同,不過,混淆了也沒什么大問題,就像是你把一只土撥鼠說成是老鼠,那又怎樣?反而易于信息的傳播和理解。
情緒智力是一種能力,一種認識情緒及利用情緒的能力。Salovey和Mayer在多年的反復修正之后,將情緒智力定義為“準確地覺察、評價和表達情緒的能力;接近并產生感情以促進思維的能力;理解情緒及情緒知識的能力;以及調節情緒以助情緒和智力的發展的能力”。
現在,再回到粉絲與屌絲們提出的關于“微傷害”與“微治愈”的問題。我們先可以嘗試利用 Salovey和Mayer的理論分析一下微博的情況。
第一個維度,情緒覺知和情緒識別。這是關于一個認識自己和別人的問題。最近一條“微博可以判斷變態傾向”的新聞在網上傳得很熱鬧。據說美國研究人員認為,如果一個人的微博中頻頻出現“死”、“殺”、“埋葬”等字眼,那么這個人出現精神異常或者變態的幾率比其他人高。在我看來,這個結論簡直就是天經地義的,就像“金魚離開水會不會死”的課題,根本用不著研究。所以,看到有人天天在微博上罵人,你干嘛還要去和他爭論較勁?
第二個維度,情緒對思維的促進作用。情緒會影響對信息注意的方向。微博本身就是一個現實社會的不完全真實的投影,而你的情緒則會更加扭曲這個投影。當你在電腦前一天坐下了,滿眼的都是老人摔倒沒人扶、城管打小販、官員泡美女以及各種悲憤歷史事件的時候,你應該想到,是自己在主動獵取這些東東,你的情緒出了問題。
第三個維度,對情緒的理解、感悟能力。這個需要點天生的感悟能力。首先,你一定要明確的認識到,現在的網絡是處在原始時期,微博也很原始,原始人的表達總是受到限制的。繼續明確一點,新浪微博不會把錢都用來開發那些無聊的但又變化細微的表情符號。而這個時代使用微博的人又都愛發嗲。所以,當一個人給你發了一個紅心的符號,你需要仔細辨別,并不一定代表對方已經愛上你。
第四個維度,對情緒成熟的調節,以促進心智發展的能力。這是微博修煉的最高境界了。你對自己要負責,對自己的情緒更要負責。對那些一天到晚發布讓你悲憤心疼信息的主兒,你挑一兩個關注一下,體恤了解一下民情就可以了。千萬別成百上千的加關注,不然你一上微博就是慢性自殺。遇上太高興太憤怒的事情,也要學會像現實中的你一樣,保持矜持。別沒事就發微博顯擺。言多必失小心被人肉,找氣生。再就是學會觀察別人的微博,分析人家的情緒,真遇上人家傷心難過的,就給點安慰什么的。投桃報李,人家也會安慰報答你,約個炮什么的也不是不可能。
分析到這里,估計你也不好意思再說微博怎么怎么惹你不高興了,更不好意思發微博求治愈了。如果實在是情緒智力不夠高,那建議你就關了電腦,別玩微博了,太傷人。
推薦閱讀
百度ting!更名為百度音樂 9月21日消息,就谷歌關閉在中國音樂搜索服務之際,百度旗下音樂平臺也在悄然發生改變。百度ting!已正式更名為百度音樂,目前百度ting!頁面(ting.baidu.com)已跳轉向百度音樂(music.baidu.co>>>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微傷害”與“微治愈”背后的情緒智力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924/86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