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上所有乘客都正確關閉電子設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北京時間9月14日消息,國外媒體近日刊載文章稱,最近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所得出的數據表明,在飛機起飛和降落的過程中,機上所有乘客都正確地關閉了自己手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約為不到十萬萬億分之一。這就意味著,美國聯邦航空局長期以來禁止乘客在飛機起飛和降落時使用個人電子設備的規定并非基于事實證據而頒布的。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全文:
亞歷克·鮑德溫是正確的嗎?當這位影星在去年12月份與美國航空公司的職員扭打在一起時,他想要維護的是自己在飛機起飛時繼續用手機玩游戲的愿望。最后的結果是,鮑德溫被驅逐下機。挑戰航空公司的安全規定不是個好主意,但鮑德溫不把這種危險當回事兒的態度是否有可能是正確的呢?
在8月31日,美國聯邦航空局要求公眾對該局長期以來一直遵循的一項政策進行評議,其內容是禁止乘客在飛機起飛和降落時使用個人電子設備。這項規定可以回溯至1991年,促使聯邦航空局采用該規定的部分原因在于,有來自于飛行員和機組人員的軼事證據表明,電子設備會對一架飛機的導航設備造成影響,或是干擾駕駛艙與地面之間的通信。但在過去多年時間里,波音一直都未能復制這些問題,而聯邦航空局也只能說個人電子設備所發出的無線電信號“有可能”干擾飛機運行。
為了就這個問題收集一些實驗性證據,我們在最近進行了一項在線調查,共有492名在過去一年時間里乘坐過飛機的美國成年人參與了調查。在這個樣本調查中,共有40%的被調查者稱,在最近一次乘坐飛機時,他們在飛機起飛和著陸的過程中并未完全關閉自己的手機;超過7%的被調查者稱其在這些過程中一直都開著手機,而且WiFi和無線通信功能全都處于激活狀態;2%則象鮑德溫一樣,在按規定本應不得使用手機時進行活躍的使用。
想想看這些數據意味著什么吧。根據我們的粗略計算,以乘坐普通美國國內班機的乘客為例,機上所有78名乘客都正確地關閉了自己手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約為不到十萬萬億分之一。如果個人電子設備真的象美國聯邦航空局所說的那樣危險,那么美國國內航班的導航系統和通信系統每天都會受到干擾。但在實際上,我們并未看到這種情況。
那么,為什么這條規定能在缺乏實質性證據支持的情況下在如此之長的時間里一直都被執行呢?眾所周知,人類對于“原因探測器”過分熱心。當兩件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接近,而且其中一件有可能是導致另一件發生的原因時,我們就傾向于認為事實確實如此。在機組人員發現有人正在使用一種電子設備的同時,他們發現飛機出現了某些故障,這種軼事證據是完全有可能的,沒有理由對其加以質疑。
但是,當我們考量這些軼事證據時,不會考慮到即使沒人使用電子設備,那么故障也同樣都會發生。更加重要的是,我們不會考慮到當飛機完成旅程而且沒有出現故障時,電子設備的使用頻率到底有多高。我們的調查已經強烈地證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幾乎每架飛機上都有多名乘客會違反電子設備的使用規定。
恐懼是一種強大的激勵因素,預防則是很自然的回應。出于對乘客安全的合理擔憂,監管機構不愿減弱政策的限制性。如果因為一部手機而導致一架飛機墜毀的話,那么不難想象那將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因此,美國聯邦航空局就實施了這項預防措施,雖然它會給乘客帶來不便。
但是,一旦限制性規定被實施以后,想要取消這種規定就會變成一種挑戰,因為每一天都沒有因電子設備而引起的事故,這增強了我們的一種信念,那就是現狀是正確而合理的。不幸的是,這種邏輯簡直跟荷馬·辛普森的一樣糟糕,他在斯普利菲爾德組織了一支獵熊巡邏隊,然后因為看不到熊而感到欣喜若狂。
我們并非建議人們不應遵守現有的規定。但我們十分強烈地相信一件事情,那就是象美國聯邦航空局這樣的禁令應該基于證據而非恐懼而頒布。證據表明,幾乎所有飛機上都肯定有些手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處于開機狀態,而那些飛機并沒有從天上掉下來。
推薦閱讀
據記者從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獲悉,一批敲詐勒索網站和假冒教育機構、新聞媒體網站及微博客賬號最近被查處關閉。在這些被查處關閉的網站、微博客賬號中,有“中國反腐報道網”、“中華新聞維權網”等14家招搖撞騙、>>>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915/85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