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的眼睛是最雪亮的。
體驗式營銷
數字時代的來臨培養(yǎng)了用戶閱讀網絡新聞的習慣,尤其是以iPhone和iPad為代表的移動風潮的興起,使得用戶在網絡端的停留時間大大加長,方便快捷的電子版報紙優(yōu)勢進一步凸顯。相比起《紐約時報》印刷版730元的年費,220美元的電子版不僅價格極其優(yōu)惠,也大大方便了忠實讀者。對于《紐約時報》來說,雖然數字訂閱用戶所帶來的收入遠低于印刷訂閱者,但是由于數字版的制作和配送成本遠低于印刷版,二者的利潤幾乎相當。
除卻價格優(yōu)勢,《紐約時報》的體驗式營銷模式也大大拉動了收費用戶的增長。
對于潛在付費用戶,《紐約時報》不會一開始就彈出付費信息,而是提供了每月20條的免費新聞閱讀量,通過谷歌等搜索引擎進入的用戶則可每天閱讀5條,這樣既不會使這些輕度用戶感到厭煩,也保證了網站的流量和廣告收入。另一方面,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也逐漸培養(yǎng)了這些用戶的閱讀習慣,尤其是對那些既非印刷版也非數字版讀者的全新用戶。在運行了一年之后,《紐約時報》又順理成章地將每月免費文章從20篇下調到了10篇。
對于忠實讀者,《紐約時報》則不定期推出"付費后第一周免費"、“五折訂閱”等優(yōu)惠活動來拉動電子版銷量。而作為絕對重度用戶的印刷版訂閱者,他們可以免費獲得電子版的閱讀權,這份額外的價值會讓他們覺得訂閱印刷版物有所值,也進一步延緩了印刷版的衰退速度。
事實上,早在2005年《紐約時報》就曾推出一項名為TimesSlect的收費服務。該服務對專欄作家文章和其他優(yōu)質內容進行收費,每年營收僅為1000萬美元,最終于2007年9月正式終止。除去當時互聯網免費大環(huán)境的困擾,未提供試用的僵滯運營體驗也讓很多用戶望而卻步。
在互聯網領域初嘗甜頭的《紐約時報》并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歷經9個月的首席執(zhí)行官搜尋工作以后,本周二,BBC總裁馬克?湯普森空降《紐約時報》接手新CEO一職。公司董事長薩爾茲伯格稱:“湯普森在BBC供職的經驗和取得的成就使其成為當前領導紐約時報公司的理想人選。目前,我們正致力于通過數字業(yè)務和全球擴張的方式來推動自身業(yè)務的增長。”
老樹開新花的《紐約時報》,數字化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
推薦閱讀
愛立信(NASDAQ:ERIC)與愛沙尼亞主流電網運營商Elektrilevi簽署了一項為期8年的協議,將為其提供、部署、集成和運營一個智能電表網絡。 為實現歐盟提出的2020年前將能效提高20%的目標,歐洲國家紛紛安裝智能電表,愛沙>>>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紐約時報》數字脫困記: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819/81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