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打造“亞洲鋰都”的江西宜春,最近陷入了“泡沫工業”之爭。
《每日經濟新聞》此前報道,宜春提出,要把鋰電新能源產業作為全市經濟建設的“一號工程”、建設“幸福宜春”的第一產業,通過打造完整的鋰電新能源產業鏈,最終實現“建設千億工程,打造亞洲鋰都”的目標。
近日,記者獲悉,一家號稱投資規模達70億元的企業,與數家建筑公司簽訂了建設合同,但一年過去了至今仍未開工。
宜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 (以下簡稱宜春開發區)招商局局長吳先鋒表示,鋰電中下游從技術到市場都欠成熟,宜春正在培育和推廣。
“70億元項目”擱淺一年
“青山能源計劃投資70億元,新建年產6萬臺電動力總成項目,新建年產30億元AH動力鋰電池項目,到2013年實現產值超過1000億元。”2011年10月24日,江西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百項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的主會場,宜春青山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山能源)董事長余偉達代表新開工項目單位發言時這樣講道。
然而,時至今日,近一年時間過去了,青山能源在宜春尚未破土動工。
吳先鋒表示,青山能源這個項目仍然處于運作之中,沒有實質性的開工,主要是因為股東合作、出資比例方面有些情況。“這個項目有實際投資,主要用在研發方面,但是具體數字不清楚。”
“如果從去年初青山能源進入宜春時開始計算,已經過了一年半的時間了。”江西雄基鋼構建材有限公司的付衛國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們與青山能源在去年3月中旬就簽訂了施工合同。
付衛國說,2011年1月,青山能源開了邀標會,在正式開標前,帶著他們到施工現場觀看。“(當時)現場幾百輛推土機、鏟車在對土地進行平整,我以為是他們公司自己在平整,就放心地參加邀標了。”
最終,付衛國中了一個四棟廠房總值6800萬元的標的,并于當年3月18日交納了400萬元的履約保證金,簽了施工合同。
“合同上是4月份要施工方進現場施工,我召集人,組建了項目部,搭建臨時板房,拉起了電纜,直接投資60多萬元。”付衛國表示,為了做好這個工程,他準備了一支200人的隊伍。“我的隊伍足足等了三個月,一直沒有等到開工,等待中,每個月都要付20多萬元的生活費給工人,又沒有接到工程款,支持不下去了,只好解散了隊伍。”
工程沒有做,付衛國認為自己當初簽訂合同并交保證金,是被騙了,他多次向青山能源索要履約保證金,但都沒有結果。付衛國稱,當初到工地現場看到一派繁忙,“最后才發現,青山能源現在都沒有購買一畝土地,當初平整都是政府的行為。”
這個說法得到了吳先鋒的證實,他表示,政府確實為青山能源準備了一塊800多畝的土地,并且在去年底舉行過一次掛牌,但是青山能源沒有摘牌,“為了支持這個項目,政府40天就推平了這塊土地”。
對此,青山能源副總裁白云濤回應稱,青山能源實際投資6000萬元,“項目沒有開工,主要是因為青山能源在宜春的項目前期技術研發要歸零,要重新進行技術、規劃方面的設計。”
記者了解到,另一家公司交了300萬元履約保證金,也遭受了和付衛國一樣的命運。
皮包公司優惠拿地作“倒爺”
宜春是國內唯一一個國家級鋰電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單體鋰礦——鉭泥礦。為打造“亞洲鋰都”,宜春市在開發區拿出了20平方公里土地作為鋰電產業的發展用地。
“目前進園的鋰電企業有100多家,已開工的有數十家,投產的也有10多家。”吳先鋒說,中下游企業進駐得慢一些,整體來說,推動起來比較吃力。
“還有不少企業從進園之初,就根本沒有想過要進行研發生產。”宜春開發區一位已經入園的鋰電企業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有些企業享受了拿地的優惠,基本上是坐地等待漲價,再轉手把地賣了,有些也會蓋一些簡單的廠房,到最后連地帶廠房一起賣了。
對于這種情況,吳先鋒表示,宜春開發區也有防范措施。比如說,平均每畝投資必須達到一定的金額,以及每畝帶來的稅收必須達到5萬元等。
但上述鋰電企業負責人對此表示,那些都是文字上的材料,事實上,真正按照規章制度執行的少之又少,“園區內不少企業拿地兩三年,只做了幾間簡易的廠房,根本沒有開工,也未見政府將土地收回。”
“在一切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開發過程中,地市、縣區為了提升GDP,大規模搞開發區,四處招商引資,而一些皮包公司,正是抓住了政府的這種心態,深入園區,跑馬圈地。”卓創電力及能源行業研究員李凌認為,目前,鋰電作為新興行業,吸引了不少地方政府的青睞,在土地政策上給予優惠,一些企業就鉆了這個空子,大賺一筆。
高端鋰電成“紙上規劃”?
國務院最近通過的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 (2012-2020)》中提出,到2015年,計劃年產各類混合動力、純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50萬輛。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不完全統計,2011年全國銷售新能源汽車僅為8159輛,未來動力汽車的發展,給動力汽車電池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純電動汽車的核心材料為鋰電動力電池,宜春有豐富的鋰資源,為此,宜春提出要打造江西第四個“千億產業”。
“宜春市去年本級財政收入只有10億元,不要說做成千億規模,哪怕是500億元、300億元,稅收一下子也就上去了。”宜春市鋰電新能源辦公室易長福此前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鋰電產業的發展之路,遠比地方政府想象的艱難很多。自2009年以來,宜春市提出打造鋰電新能源產業 “千億工程”的戰略構想,并在宜春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了全國第一個鋰電新能源產業基地。經過三年的發展,進駐鋰電企業生產規模仍然僅限于中低端的小電池,而動力電池及純電動汽車等高端鋰電的研發生產,仍然只是“紙上規劃”。
推薦閱讀
在2011年三奧股份前五大供應商中,來自福州的兩家“非知名”企業提供了合計1300多萬元的產品,這兩家公司分列第三、第四大客戶。 但記者調查發現,三奧股份第四大客戶無注冊信息,且眾多福州本地供應商和客戶之間存在>>>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809/80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