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7月25日消息,在美國與《財富》和《商業周刊》齊名的商業雜志《FastCompany》網絡版今天刊載署名為亞當·潘南伯格的文章稱,Facebook在其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擁有多個“樞軸”,如哪些人加入了這個社交網絡、新聞饋送特性、能讓其他公司將自身業務建立其上的成熟平臺,以及未來的移動戰略等。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全文:
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拙于社交,但馬克·扎克伯格一直都醉心于軟件與社會聯系之間的交集,至少回溯到他還是哈佛大學新生時就已是如此。一個名為“Coursematch”的早期應用允許學生找出自己班上有其他哪些人入學,另一個應用則可對校園報紙進行解析,來定位報紙頁面上提到過的人,并將其與不同的文章聯系到一起。
在那時,他推出的最具轟動效應的產品是Facemash網站,這個網站的靈感來自于美國交友網站Hot or Not,邀請學生們上傳照片來讓其他學生打分。扎克伯格“洗劫”了哈佛大學學生身份照片的一個在線緩存,將這些照片肩并肩地貼在網站上,邀請用戶來就誰更漂亮的問題進行投票,然后將投票結果制成表格,列出排名前十的人物。Facemash最終被證明是流行的,但同時也充滿爭議,學校行政部門指責他觸犯了學生的隱私權。然后Facebook誕生了,他與文克萊沃斯兄弟及其他人一家運作這個網站——就像他們所說的那樣,這是極客的歷史。
雖然扎克伯格更喜歡用“迭代”這個詞來形容自Facebook誕生以來所發生的各種變化,但在這個過程中,Facebook擁有多個“樞軸”,其中第一個與哪些人加入了這個社交網絡有關。當Thefacebook.com在2004年2月4日晚間開始上線時,用戶需要使用哈佛大學的電子郵件地址才能進行注冊。在網站上線以后的不到24個小時以內,就有1200多名哈佛大學學生注冊了這個網站;五天以后,哈佛大學學生報刊載了一篇有關Thefacebook.com的文章;到月底時,四分之三的哈佛大學肄業生——也就是大約7000名學生——就已加入了這個網絡。
扎克伯格曾告訴我說,他對Facebook如此迅速的騰飛感到驚訝。雖然他原本就覺得“我們正在挖掘的這種動量是非常普遍的”,但他仍舊對執行起來“如此有效率”感到驚奇。在不久以后,其他學校的學生詢問Thefacebook.com是否能在哈佛大學以外開放,然后扎克伯格就將這個網站的覆蓋范圍拓展到了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
Thefacebook.com的迅速被采用鼓勵了扎克伯格,促使他在那個學期中繼續將這個網站的覆蓋范圍拓展到了其他25家大學中。他和他的室友在宿舍的墻壁上貼滿了S型曲線圖,這些曲線圖代表著Thefacebook.com網站在各個大學校園中的采用率。學校的規模越大,曲線想要達到完全彎曲的形狀就需要越長的時間。在康奈爾大學,Thefacebook.com網站在兩個星期過后才開始出現指數級的增長;但與在規模較小的學校中相同的是,最終總會達到“臨界物質”的水平,然后就開始出現一種社交期望,那就是所有人都不得不登入這個網站。Thefacebook.comi利用了一種被壓抑的重大需求,也就是學生們希望能與其他大學的學生進行溝通;也正是因為這樣,校園報紙對Thefacebook.com的到來反響良好。這就推動這個網站走過了早期的階段,那時該網站的場景還很沉悶,早期的采用者幾乎沒有便利可言。
如果那時Thefacebook.com一直都呆在大學的“安全區”中,那么很可能就會變成一項很好的利基業務。但是,這個網站在2005年9月份拓展到高中,然后又轉向蘋果等大型公司。正是這種舉措為Facebook敞開了大門,使其成為這個星球上最大的社交網絡。
在所有這些迭代的過程中還有著其他的“樞軸”。在新聞饋送被引入以后,這種特性迅速成為Facebook的焦點所在,這很可能不僅是一個迭代那樣簡單。Facebook從一個用戶增長“發動機”轉型成為一個成熟的平臺,能讓其他公司將其自身業務建立在這個平臺的基礎上,這也是個“樞軸”,而且是非常關鍵的一個。而在未來的道路上,Facebook的移動戰略可能會為其他提供“樞軸”的素材。
如果你愿意的話,不妨想象一個這樣的畫面:在不久的未來——從現在起五年或十年以后——的一個周五的晚上,你戴著配備語音識別軟件的谷歌(微博)擴增實境眼鏡去酒吧。你已經登入Facebook,因為那是默認設置,誰會沒事自找麻煩地去更改這種設置呢?你掃描了整個房間,因為Facebook擁有龐大的臉部識別數據庫——事實是這個星球上的幾乎所有人都擁有了一個Facebook賬號——然后就能識別出房間里的每個人,以及他們與你和你的社交圖譜有何關系。
那么,這會是一個“樞軸”還是一種“迭代”呢?我不確定。但無論究竟是什么,這種前景都已經不再遙遠。真正的問題在于,這種擁有定位意識的未來綜合性社交網絡是否能讓未來的馬克·扎克伯格或是任何其他人變得不那么拙于社交。科技博客網站PandoDaily的創始人薩拉·萊西曾對Facebook、Twitter乃至整個社交網絡背后的人做出過一種深刻的論斷�!吧缃幻襟w時代中具有諷刺意味的一件事情是,”她寫道,“這個時代是由世界上最不擅長社交的人們所創造出來的”。
推薦閱讀
在國際知名的IT公司,來自中國的年輕人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 。 IT巨頭總部活躍著年輕的黃皮膚 只要不是休息日,美國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谷歌公司總部,一群工程師就在為自動駕駛汽車感知系統而忙碌,這是谷歌街>>>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Facebook的社交樞軸:移動策略或提供未來素材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725/78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