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強一分析說:“朝鮮派產業工人來中國工作,我認為第一是出于外匯緊缺的現狀所迫;第二,其國內經濟也有些緊張;第三,朝鮮認為加強與國際經濟等領域合作是必要的。”
雇用朝鮮勞工難度很大
審批手續不繁瑣,
但比較“苛刻”
在中朝接壤的另一邊境點——遼寧省丹東市,鴨綠江穿城而過。始建于1940年的鴨綠江大橋平靜地躺在竹青色的江面上。在中國給朝鮮勞工發放長期工作簽證之前,許多持旅游簽證的朝鮮人都是通過這里奔波于邊境兩側。
《經濟觀察報》報道稱,丹東目前正在制定一個關于承接“朝鮮勞動力”的規劃,期望通過廉價的朝鮮勞動力,把丹東打造成東北東部的代加工城市或者承接東部的代加工產業,并讓鴨綠江流域的13個城市一起發力,成為朝鮮勞工最大的集聚地,從而推動東北東部邊境地區的整體開放。
吉林省琿春市則在2010年就開始嘗試通過官方渠道雇用朝鮮勞工。
琿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的公開信息顯示,琿春市于2010年10月份就開始試探性地與朝鮮羅先市工業局進行接觸,洽談引進朝鮮勞動力的問題。朝方也高度重視此事,經多次協商同意向琿春派遣勞動力,以每人每月1350元的標準,在中方負責食、宿及安全保衛工作的前提下,達成了引進2000人、第一批200人合作意向。“首批200人將在(2011年)12月中旬走進琿春”。
低成本、勤奮、好管理的朝鮮勞工,很受當地企業的青睞,但雇用朝鮮勞工絕非易事。
丹東市相關職能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雇用朝鮮勞工的手續并不繁瑣,但是比較“苛刻”。“從今年3月份到6月末,丹東市共有6家企業申請雇用朝鮮勞工,但是只有一家申請下來。”而且,朝鮮勞工也并非對所有產業開放。“目前開放的只有三個行業,服裝加工、食品加工和軟件行業。”對于雇用的企業也有要求,即在丹東設廠時間超過一年并擁有一年的完稅證明,投資資本金額達到100萬美元,而且朝鮮員工只能占20%。不過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申請朝鮮工人不會因為投資規模格外大而提高獲批可能性,“跟投資量沒關系”。
據其介紹,企業招朝鮮勞工,需要先與丹東當地負責中介工作的朝鮮商社進行洽談,這是審批手續的前提。“必須持有與朝鮮相關機構的用工合同才能進行申請。”而由此產生的勞務中介費用則由企業與朝方協商。
持有用工合同的企業,一般先向當地公安、外經貿部門、勞動就業部門、外事部門申請蓋章,然后申請材料會被送往省里進行審批。而朝鮮員工的食宿、安全等由中方企業與朝鮮負責帶隊的人士進行協商安排。
國家旅游局網站信息顯示,今年1月到3月,朝鮮來華總人數達4.02萬人,其中服務員工為1.93萬,占總數的近50%。
就朝鮮來華勞工的數量以及工資等問題,記者致電外交部,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并無信息可供回復。”
近日,朝鮮大使館有關工作人員向媒體表示,關于大規模向中國派遣勞工一事,他們尚未收到任何有關信息。
推薦閱讀
為發展會員和渠道商,精彩生活公司走進了大學校園。 劉明(化名),江西某高校的大學生。2011年暑假,一次偶然的機會加入了批發PV的隊伍。 2011年7月,劉明想在網上找一份兼職工作,看到鐘某掛出來的一個兼職信息,就加>>>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724/77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