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系營銷”盛行,外來新兵短期難破舊格局
7月10日,TCL集團與浩然資本宣布合資成立TC L醫療集團,原TC L集團控股的“TC L醫療系統”升級成為中國醫療設備行業新生代“集團軍”———TC L醫療集團。據悉,該醫療集團未來涉足的領域將包括X光、超聲設備、血管造影(DSA)、CT、核磁共振(M RI)等影像診斷市場。
TC L醫療集團首席執行官胡海說,TC L醫療系統成立于2009年10月,這兩年多主要在做人才儲備、技術對接等方面的探索和嘗試,并沒有去掙錢。成立TC L醫療集團后會努力盈利,不排除未來上市。
但業內人士認為,醫療設備行業與家電業不同,是個高門檻行業,營銷模式也不同,且市場已被深耕多年的國內外巨頭把控,短期內想“活得很好”有難度。
醫療設備業利潤豐厚
近年來,家電企業紛紛進入醫療設備市場。今年2月份,日立(中國)有限公司發布“中國事業戰略2015”,醫療設備業務是支持其千億規模的業務之一。而上一財年虧損31億美元的索尼正在謀求發展醫療設備業務。索尼CEO平井一夫曾表示,在索尼削減部分產品銷售目標之際,醫療設備業務有潛力成為索尼的主要利潤來源。
TCL進入醫療設備行業,有業內人士表示,其實主要是為了提升利潤率,因為彩電行業利潤率太低了。據悉,經營狀況好的彩電企業,凈利潤也只有3%。而2011年TCL多媒體毛利率僅為16.09%、家電集團毛利潤率11.37%。與這些產業相比,醫療設備利潤豐厚,利潤高達40%-50%。
據資料顯示,2009年10月,TCL集團收購北京國藥恒瑞美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大部分股份,并更名為T CL醫療系統。當時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就明確表示,TCL可依托其顯示技術方面的強大優勢進入醫療電子產業,并將現有資源進一步擴大,把醫療電子產業打造成TCL新的業務增長點。對于此次合資成立醫療集團,浩然資本創始合伙人王泓清也表示,看好中國醫療設備行業的投資,尤其在醫療影像診斷領域的進口替代效應潛力巨大。
行業早已群雄割據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作為世界第四大醫療設備市場,市場規模超過600億元人民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老齡化時代的到來,醫保更全面的覆蓋,以及大眾對健康重視程度的提升,有機構預測,未來幾年,中國醫療設備市場還將會繼續保持20%的增長率。
然而,這塊市場早已群雄并起,有邁瑞、威高、新華醫療、樂普和東軟等國內企業,也有諸如西門子、飛利浦和通用電氣等赫赫有名的跨國巨頭,在超聲、數字化X光成像、M R I、體外檢測等細分領域展開激烈競爭。
據某企業高管透露,目前的國內醫療設備企業,主要是依靠低人力成本和有效的供應鏈及渠道管理,走高性價比的產品路線。另外產品渠道還覆蓋到基層醫院,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醫改啟動以來,這塊市場的增速很快。據了解,基層醫院市場目前還是國內企業占有比較大的份額,然而,像飛利浦和通用電氣等國外巨頭也開始紛紛招兵買馬進軍基層市場。
在銷售上,醫療設備主要走的還是關系營銷。比較大的企業,除了上千萬的大單需要企業銷售人員直接面對醫院銷售外,主要還是走分銷的路子,通過中間商將設備賣給醫院,而很少直接面對醫院。這樣一來,等于說是出讓一部分的利潤,將回款的壓力轉嫁出去,從而提高資金回籠效率。但即便如此,國內的知名企業,普遍的毛利率都在50%-60%以上,有些高價耗材的毛利率甚至達到80%。而外資企業的毛利率則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醫療行業的細分領域,醫療設備比醫藥行業更早且更大規模地向海外發展,據悉,目前國內幾大醫療設備企業,出口已經占其總銷售份額的一半以上,并且每年的增長速度都在10%以上。其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則通過代理或收購本地企業的方式,以應付這些國家復雜的法律和監管。
TCL亟須打通上下游市場
有不愿具名的企業人士對南都記者分析,家電業和醫療設備業雖然有點交集,但這兩個市場的游戲規則是截然不同的,TCL這類家電企業還缺乏足夠的醫療設備的經驗。家電業受的監管較小,面對的是大眾化的市場,主要是靠量取勝,通俗來說就是走薄利多銷的戰略。因此,像T C L這類家電企業對電子元件的成本控制能力很強。
而醫療設備行業控制成本并不是最重要的,對于元器件的要求主要是安全和穩定,而且像國內的醫療設備廠商,基本都與好幾家原材料供應商有長期的合作關系,在長期的磨合下,元器件能夠既保證有比較高的良品率又能穩定地供應。
然后,以醫療設備目前的商業模式,國內外知名廠商都是在其中深耕多年,尤其是之前提到的主要靠關系營銷的模式,TCL等家電企業等“外來者”,要在短期內有所建樹必須打破舊有的利益格局,就目前來看,前述業內人士坦言,這并不容易,“說白了,跟家電比,這其實是個比較小的圈子,但門檻相對較高,TCL這樣的外來者進入,可能不會活不下去,但要活得好還是得充分打通上下游市場,而這并不是說簡單收購一兩家公司就能在短期內解決的”。
推薦閱讀
Q:有的公司銷售強,有的公司技術強,但是很少有公司兩部分都很強。應該怎樣充分利用公司的DNA? A:因為對公司能力的錯誤判斷,Todd Vernon曾給公司帶來了一次重大的失敗,為此他付出了600萬美元的代價,并且之后還承>>>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TCL建醫療集團跨界“刺探”影像診斷市場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719/77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