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飛鵬在這一期的專欄里提到他如何為自己的新辦雜志確定讀者群—開始的時候會想到盡可能多的社會中堅人群,把20歲到50歲都作為自己的目標讀者,在做了市場調研之后,他會鎖定“最大中位數”分布的那個年齡段作為自己的讀者。“用他們的邏輯、特性,生產他們需要的產品,這樣才能精準切中目標。”
關于一個產品的市場定位,這可能是市場環境下,當物質不那么稀缺(雖然我也不認為我們進入到了豐裕社會)的情況下,商業諸多環節中最重要的一個,但凡現在還比較成功的商品面世,多半與定位精準密切相關。標題中的這句話,來自于最后一頁的專欄,香港記者許悅的一個采訪對象說:“顧客為什么要買我們的東西?如果一個公司做不好,多半是因為它從來沒有這樣問過自己。”
想到這些的原因是因為很多感慨:發現讀者、發現需求—這些對于《第一財經周刊》來說,似乎是已經完成的一步,但如果就此高枕無憂,那可真是太要不得了。不知道讀者怎么看,我在看我們最近一段時間的雜志,還是經常會有面目可憎之感,文章無趣,主題失當,還經常不知所云。而我比讀者多看到的一些東西可能還有后臺看到的:工作懈怠,節奏緩慢,全無熱情……估計和讀者一樣沒看到的,就是浪費掉一些我們都沒有看到的好選題,可能出現的好稿子。
我在這個欄目中似乎無數次表達過中國媒體行業是個市場化程度不高的行業。而因為這個大背景,導致的結果就是專業的操作能力不夠,理想化的狀態可能是每個稿子每個欄目的操作過程當中,可能會隨時想到它與用戶(讀者)之間的關系,市場定位與操作手段、甚至思維方式都是高度相關的;另一方面也包括從業者的職業素質—媒體初創期總是理想主義高漲,這會掩飾掉管理上的不足和職業性上的缺失,而在進入平穩發展之后,當需要考量職業素質在工作上的體現時,就缺少了足夠的管控手段,這其中既包括媒體管理者的手法不多的原因,又有個人管控自己的能力比較弱的原因;最要命的可能是從業者往往又會自詡為創意行業工作者,忽略市場及讀者需求,忽略產品服務,這是其一,其二難免又要祭出靈感、狀態之類來為自己糟糕的工作狀態辯解。
就像一個Sales不會等靈感,不能指望狀態神勇時再去攻城拔寨,我們作為一種產品的生產者,也實在沒有理由去等靈感到來做好看的文章、欄目和雜志。好吧,客觀一點說,我得承認問題就在于我們糟糕的管理導致了質量的下降。從媒體的行業屬性看,它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以解決信息的流通為商業模式—為什么我們沒有找到更有價值的信息?為什么我們不能為讀者提供更多的那些讀者看不到的商業背后的秘密?如果從創意產業的角度去想這個問題,那么就是我們為什么沒有管好我們的“活力”、“敏銳”,還有我們對工作的熱情?
“讀者為什么要買我們的雜志”,這個題目其實更多的應該是問我自己,或者是問我們的員工。在質量不那么讓人滿意,在思維意識以令人驚訝的速度老化僵化的時候,我們應該做些什么?這可能是未來我們要改進的一些事—隨時都去關注用戶和讀者的需求,須臾不能掉以輕心,這樣才能讓這本雜志更有趣,才能去發現更多的價值。
推薦閱讀
北京時間7月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1980年代,法國人比美國人更早研制成功互聯網的原型,并率先實現了網上銀行、訂票等業務。6月30日,這一名為Minitel的網絡被關閉。 在WEB發明很多年之前,法國曾經是數字經濟最>>>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讀者為什么要買我們的雜志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702/72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