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購網專欄 作者:呆子)在人生的路上和商業這條路上已經走了這么多年了。看過無數的人的人生,包括自己的奮斗歷程,也看過無數的商業形式的發展興衰,總覺得這中間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在左右著。如果說是誕生背景以及努力程度的話,說得過去。但是要作為根本原因來解釋,可能自己都不敢相信。話說社會發展到現在,為啥大多數人是茫然的呢?為什么大多數的商業項目毫無定位毫無特點而且不知道如何做出差異化,就知道死拼價格看對手擊倒?為什么大多數的商業項目就知道抄大多數的人也只知道看別人怎樣自己怎樣?為什么我們這個民族特別喜歡政治向往政治特別崇拜名人或者權威?為什么我們很多人沒有了旁人的指引或者權威的指導就不知道該怎么做?為什么?莫非,我們的骨子里面一直都缺少一些東西?
大家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天兩天就憑空而生的,而是經過長期的日積月累鑄就的。就像中國人喜歡內斗還有國人缺乏創新不喜歡創新不愛思考這些,還有國人基本上沒什么行事準則,國人討論事情眉毛胡子一把抓等等。。。我覺得這些個事情如果單單就某一方面就事論事的話可能無法解除其根源,那我們就嘗試著從幾千年之前的文化以及歷史開始說起。
一:誕生背景
大家都知道我們祖國的立國之本是儒家學說,所謂“仁義治天下”是我們一直口頭上津津樂道的。但我們都應該知道,孔子是生活在春秋時期,那時候已經有皇帝了。而孔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明了一整套帝制的東西,“儒學”。比如里面說的“三綱五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孔子也是做過官的,因此可以這樣說,孔子的學問基礎是建立在對王朝政治的膜拜基礎之上的。甚至換句話來說,孔子在闡述儒家思想的時候,其實心靈上是跪著的。而在儒家思想里面說得最多的其實就是一個以”上“為綱的東東,比如做臣子的要以君王說的話為準則,做子女的要以父母親說的話為準則等等,發展到今天,我們那些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時候,仍然是以不準做什么不許做什么來做簡單的要求,其中有什么道理依據呢?本質上是沒有的。或許從來就沒有過。就是這樣模棱兩可的不準不許這樣的話語,讓我們在迷糊中過了幾千年。而每當我們有人有疑問的時候,總會有人抬出禮義仁這些東西來搪塞,父母說話我們聽著,如若有疑問那是對父母的不敬。頂頭上司說話我們得聽著,如若有疑問,那是不尊重甚至于說是頂撞什么的,讓人很沒有面子等等。
站在今天的立場來看這些事情,我們會覺得有點可笑。可笑在于什么呢?就是對或者不對,哪兒對,哪兒不對,為什么對為什么不對,似乎我們從很早之前就一直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一直都是模糊不清的。上一代模糊不清的下一代繼續模糊不清。從這個角度去看歷史,我們會驚人的發現,原來在我們之前的那些人幾乎差不多都是茫然隨波逐流的,即便偶有志向,也是在別人規定要求的那個圈子里面跳躍,比如古代的科舉,狀元及第等等,做事努力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在謀取一個地位或者名聲,或者不被人笑話有點面子等等。唯獨不是為了自己。正是因為做的這些事情或者做人缺乏自我動力,所以也就造就了大多數的人或者事情缺少核心的東西,就是靈魂。
再者,儒家文化是一個以上為本的文化,綱和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說我們得看著某些人的行事做派來安排我們自己的行事做派,君王的行事風格是臣子的典范,父母親的做派是子女的榜樣。。。以此類推,君主的做人做事的標準也就是臣子的標準,父母的標準也就是子女的標準,更甚至皇帝口頭說的道德其實就是天下所有人奉行的道德,忘記說了,孔子倡導的儒學,那么,所謂的道德應該只是孔子心里以為的道德,不知大家是否認同?
從這一點上來看,所謂對錯是非,其實只是孔子說了算或者當權者有地位的人說了算,他們才有標準有道德,而作為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實際上是沒有任何做事標準和風格的,也不可能有什么道德的要求或者懷疑,這一套游戲規則既然已經制定,大家就只能照著做就是了,不許思考或者懷疑!而一旦出現走出別人畫的那個圈,就應該叫做不道德或者不正確。因此可以這樣推斷:其實統率民族幾千年的儒家文化,是一個沒有行事準則,沒有靈魂,讓人喪失自我泯滅人之天性很虛很假很害人的東西。
二,論述
之所以說是讓人喪失自我,請大家仔細想想,儒家文化是建立在對權勢的崇拜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儒家文化號召所有人眼睛必須向上看,看君主的臉色,看主子的臉色,看有地位的人的臉色。。。這是不是讓人失去做人的天性?所以才會鬧出了出了火災讓領導先走找來幼女奉獻給領導,一切為領導服務這樣子喪失人倫天性的荒誕事情。
說到道德,想起了一個朋友和我說的一個場景:一個老人家跌倒在馬路上,一群人圍觀。這時候我去扶起來,我潛意識的道德標準是扶起老人,而對于旁觀者來說,他們潛意識的道德標準是不生事就是有道德或者幫著吆喝幾聲就是有道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何謂道德?儒家學說里面似乎從未說明白,道德其實只是個人的善惡標準。所以,個人認為現在社會的道德淪喪什么的這并不是一件壞事,而是在回歸真實,大家都在尋找自己的行事準則而已。
之所以說是沒有行事準則,大家仔細想想,做臣子的看君主的風格做事,做子女的看做父母的風格做事,做下屬的得順從領導的行事準則做事,那么,他們又是看誰的準則行事呢?從他們之前的父母或者上級那里學來的,那么之前的那些又從哪里來的呢?說到底還是從個人的主觀臆斷個人好惡而來的,那么照這樣說起來,有行事準則嗎?沒有!
就因為這樣,所以好多人一旦走入社會便茫然無措。不知道該做什么,因為沒有參照了啊。以前可以參照父母或者老師,走入社會之后便沒有參照了,所以也就造成了知識和行為的脫節。究其原因,本質上就是因為幾千年下來大家都習慣于按照別人的套路去走自己的,一旦缺乏了別人的套路,就形成了知識行為上的盲區,這也就是千千萬萬大學生以及青年走入社會之后茫然空洞虛無的原因了。
還有就是思維體系。大家可能會注意到的一個事實就是,當我們遇到問題需要探求真實的時候,如果和父母討論,他們會冠之以不孝順;和朋友爭辯,會讓人覺得不仁義,。對!這就是不按照規矩出牌,你說同花順,他要說天九,你說事情,他會扯上前世今生,這就是國人混亂的思維體系。這也難怪,幾千年都沒有一個清楚的概念,判斷事物從來是以某個人的主觀臆斷代替理性思維,試問,一個唯心的思想體系怎能說明白一些唯物的事情呢?這本身都是矛盾的。
推薦閱讀
近日由國內勁旅咨詢公司與專業跨國咨詢公司格蘭斯路(Grass Roots)發布的國內首份《中國在線機票價格監測分析報告》稱,抽取某在線旅游搜索平臺500個航班,同一時間、同一航班,價格千差萬別,最大價格差在10%甚至20%>>>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從歷史、文化的背景看商業運行!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628/71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