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6年,肖力終于把冷板凳坐“穿”了。
在前不久結束的DI(Destination ImagiNation的簡稱)創新思維全球總決賽上,第6年參加這項比賽的中國代表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7項國際大獎,占整個比賽獎項總數的近十分之一。
DI中國區總裁、中國代表隊總領隊肖力奔波在美國田納西州立大學的體育館內,不停地迎接著一撥又一撥上臺領獎的中國孩子,次數之頻繁,以至于遭到其他領隊的“白眼”。
這個“白眼”,肖力受得“心甘情愿”。
6年了,從第一年只有一支隊伍“自娛自樂”,到今年參與者遍布全國15個省(區、市);從開始搞不清“DI”和“ID”有什么差別,到如今說起DI雙眼放光;從一開始評委們都穿著白襯衫、一臉嚴肅地給孩子打分,到如今戴著海盜帽、留著小辮子去評判……來自美國的素質教育理念正逐漸被中國這個應試教育大國接受。
成人的介入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與國內的青少年科技類比賽不同,DI更側重通過比賽實現教育目的。每年9月,參加比賽的孩子會拿到挑戰題,并于第二年5月完成解決方案的展示。實際上,這個展示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在準備過程中學習到知識和提高技能。
比如說,DI要求每個項目的經費控制在150~180美元之間。每個參賽團隊要自己做預算,清晰地填寫花銷。如果超支,就要被扣分。
而所有參賽的孩子都被要求宣誓:從參加比賽之日起,就不需要成人的幫助,所有的解決方案必須由自己來完成。
這是DI著名的不干涉原則。
中國隊開始并不是很了解這個原則。曾經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中國的孩子們在準備區等候比賽時,媽媽給孩子化妝。評委說,這個行為要扣分。媽媽不理解:還沒有上臺,憑什么扣分呢?
比這冤枉的事情還有。
3年前,來自伊利諾伊州的Mitry Anderson還在讀小學四年級。那一年,他所在的團隊參加DI比賽,把二年級時學習的一首歌曲用到比賽中,并重新改寫了歌詞。
評委隨口問了一句:這首歌是在哪里學的?
Mitry回答:在學校學的。
評委認為這違背了不干涉原則,要扣分。后來,Mitry所在的團隊上訴,把這首歌的來龍去脈解釋清楚才作罷。
對成人來說,不干涉的確是一件困難的事情。Greg Spark是一名機械工程師,從9年前大兒子參加DI比賽開始,Greg一直在義務做教練,現在他的3個兒子都在參賽,而他輔導的隊伍也囊括了小學、初中和高中。
“這非常困難。”他說,因為教練不能告訴學生做什么,也不能有任何暗示,唯一能做的就是解釋規則。當孩子遇到難題時,他會和孩子一個接著一個討論方案,但不能建議他們哪個方案可行。“你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必須自己解決問題。你需要做的,就是引導。”Greg說。
在對不干涉原則的遵守中,成長的不僅僅是孩子。“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會老師和家長給孩子更多的自信。并不是所有的事情成人的介入都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其實,這個原則最重要的一部分要求是要相信青少年。從組織者來說,也是在教成年人。”肖力說。
評委不僅是評判,更是贊美者
在DI,評委叫appraiser,譯為中文就是贊美者。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一部分,評委承擔的職責不僅僅是評判,更重要的是贊美學生的創意。
每年,都有數百名評委從全美各地趕到田納西州參加DI。DI對評委的職業和背景沒有太多要求,但前提是他們一定要了解DI,要有經驗,喜歡與孩子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評委要有接受學生不同創意的胸懷,愿意發現所有學生身上的優點并鼓勵他們。
更有意思的是評委的分工:有負責報幕的評委,他們要參與現場互動,會講笑話,活躍現場氣氛,讓第一次參加比賽的人感到放松;有負責挑戰題的評委,他們是最專業的人,不負責打分,但是要對老師的問題作出官方的解釋;有專門負責打分的評委;也有專門的計分員,為了維護公平性,他們很少與別人溝通;還有裁判長,負責秩序管理,安排工作,解決場地上突發的問題。
既然評委是贊美者,他們就一切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比如說,為了消除孩子的緊張感,他們會戴著各種奇形怪狀的頭飾,比如天使翅膀、小蜜蜂、自由女神像、小花等。而為了更好地觀看比賽效果,很多評委干脆席地而坐,或者趴在地上。
北京市昌平一中的姜依哲對評委印象深刻。比賽前,一名年紀很大的評委對一群中國孩子說:歡迎來到DI,你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不可替代的,都是最優秀的。能來到DI的人,如果有人說你們不好,打電話告訴我,我會去找他。
這段獨特的美式幽默,立刻緩解了中國孩子的緊張情緒。
在挑戰A比賽現場,只要有中國隊上去比賽,就會聽到評委用中國人也聽不懂的中文來表示歡迎。實際上,這種“待遇”不僅僅針對中國隊,來自其他30多個國家的選手都享受了這種優待。
而在評委的計分表上,則是用中文在書寫諸如“非常棒”、“太好了”這樣的評語。這讓肖力很感動:這群從來沒有來過中國的老外,是在用“描字”表達自己對孩子們的善意。
工作人員給獲獎學生頒獎
DI沒有標準答案,沒有固定的好與壞,只要在范圍之內學生可以發揮任何創意。而只要是創意的,就都是受歡迎的。
“DI畢竟是一場比賽。有比賽就有競爭和輸贏。但是,比賽的目的是激發孩子的動力,而不是以獎杯來評估他們的創意水平。”肖力說。
這一點,從獎項設置就可以看出來。DI的3個最高大獎分別是達芬奇獎、文藝復興獎和探索精神獎。尤其是探索精神獎,要求解決方案是走別人沒有走過的道路。
北京四中此次參賽的總成績并不高,只排在第四,卻拿到了文藝復興獎。
NASA是DI的長期贊助機構。一位副局長代表NASA致辭,第一句話就是告訴孩子們,你們知道么?NASA愛你們。
他的理由是:NASA的夢想與所有參加比賽的孩子一樣,都是無止境的夢想。只有無止境的夢想才能激發更多的想象力。
他的結束語就兩個字:Dream it。
在比賽中,創意無處不在。DI另外一個贊助商是3M,作為道具制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每年它都給孩子們發膠帶。但是這些膠帶用不完,3M鼓勵孩子們任意發揮。
于是,帽子、靴子……用膠帶做成的各種造型的展品被集中展示。據說,每年,3M都會受孩子們想象力的啟發,開發出10種產品。
推薦閱讀
位于猶他州的學校景色很不錯,可惜位于沙漠中出入不便。 學校學費不菲,每月需9000美元,然而住宿卻很“簡陋”。 雖然學員們并沒有被禁止上網,但是瀏覽內容卻受到限制。 學員們還需完成藝術、文化課等課程,這些被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美國青少年科技創意大賽規則很“另類”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20622/70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