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在京接受澳大利亞最大報紙之一——《悉尼先驅晨報》記者采訪,介紹中國新聞出版業現狀,暢談中國報刊業改革發展。李東東說,中國應該有國際更知名的報刊,向世界傳播中國的聲音,傳達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愿望,展示中國大地日新月異的變化,反映中國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李東東說,中國擁有報紙近2000種,期刊近10000種,每年發行報紙500億份,期刊35億冊,每年出版圖書超過30萬種,圖書出版品種、總印數世界第一,日報出版規模世界第一,有些期刊排名位于世界前列。應該說,中國已經成為新聞出版大國。但是,中國報刊業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比如規模小、實力弱、市場競爭力不強等。特別是在全球化時代,中國報刊的國際知名度較低,國際市場競爭力較弱。但這種情況即將發生變化,李東東指出,中國正在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新聞出版方面,中國計劃用10年時間,通過一系列務實舉措,推動新聞出版大國建設成為新聞出版強國,屆時中國報刊將會更加“強壯”。
時政類媒體和商業性媒體,誰更有機會贏得國際聲譽?在回答《悉尼先驅晨報》駐京記者高安西的這一問題時,李東東說,中國報刊門類齊全,反映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變化和智力創造。以期刊為例,在打造全球知名期刊品牌過程中,我們著眼于期刊整體質量的提高和形象的塑造,并非局限于某一門類、某種學科、某個方面的期刊。當然,在實際工作中,會比較著重推進已經有一定體量和品牌的報刊“走出去”。她認為,能夠真正“走出去”的,應該是內容比較優秀、實力相對較強的報刊。
在回答記者關于報刊在推動改革發展中起到什么作用、正面報道和揭露報道哪一個更有助于推動社會發展的問題時,李東東說,報刊推動改革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報刊自身的改革,它是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一部分。報刊自己主動改革、實施改革、完成改革,實現科學發展、健康發展,就是對中國改革事業作出了貢獻。二是報刊為改革營造輿論環境。改革作為一種社會制度變遷,首先需要改革相關者的觀念變革,沒有觀念的變革,沒有對改革目標的一致認同,改革會遇到巨大的阻力。李東東說,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應該有堅定的發展目標并且對實現目標充滿信心,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通過媒體反映各方面的信息,使執政黨和人民群眾之間構成更加積極和諧的關系,共同推進國家社會進步。媒體反映信息時,正面報道是主流,但正常的輿論監督必不可少,這對公共權力的正常運行將起到積極作用。
此外,李東東還就互聯網發展、中國需要在哪些方面向國際新聞出版業學習等話題與高安西進行了交流。
《悉尼先驅晨報》于1831年在澳大利亞最大城市悉尼創刊,原名《悉尼先驅報》。《悉尼先驅晨報》是澳大利亞至今連續出版的最古老的報紙,被譽為澳大利亞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在世界上也有一定聲望。
推薦閱讀
京華時報社長吳海民接受新浪專訪 昨日,京華時報社長、總編輯吳海民接受新浪專訪,與新浪副總編輯周曉鵬暢談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和傳播力,并介紹《京華時報》是如何通過內容建設實現包含這三個力的綜合能力。以下是>>>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需要更知名報刊向世界發聲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10528/7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