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網海外版本看到這樣的信息:在外國人紛紛撤離的時刻,兩名中國人,準確地說是兩名中國記者,卻克服千難萬險,來到了烽火連天的利比亞戰場,他們是邱永崢和郝洲,來自中國《環球時報》,為的是一個信念:戰爭現場,中國記者不能缺席。
即使到了戰地,也可以選擇相對安全的區域,住在賓館,每天聽聽新聞發布會,發發消息,但他們偏不,他們選擇沖突最激烈的地區——班加西,成為聚集在那里全世界上千名記者中的兩個中國人。
當桌椅板凳輪胎都被抬上大街,巷戰即將展開時,班加西城里只剩下40多名記者,這中間還有邱永崢和郝洲的身影,他們謝絕了編輯部讓他們撤離的善意,選擇了堅守在最危險的崗位。
最危險的時候,與死亡擦肩而過:手榴彈、火箭彈、狙擊手的子彈如影隨形,可看著飛機俯沖、轟炸,他們還不忘幽上一默:“哇塞!實戰原來是這樣的!”烽火連天鍛造著果敢樂觀的職業精神。
戰地記者,一個多么神圣的名字!多少年輕人懷揣著戰地記者的夢想,走向了新聞工作的道路;更有多少記者冒著槍林彈雨采訪,為了崇高的職業精神埋骨他鄉。據國際組織“保護新聞工作者協會”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全球至少44名記者在2010年執行報道任務期間遇害。
烽火連天考驗著記者的職業精神和操守。戰地記者,讓我們聯想到“二戰”直播諾曼底登陸的記者,他們和戰士一起沖在最前面,這不是在觀賞一場足球賽!子彈是不長眼睛的,現代戰爭更沒有前線后方之分,可以預見的風險和不可預見的風險隨時可能從天而降。沒有比生命更可貴的,當對工作的熱愛需要以命相搏時,這需要怎樣的勇敢和忠誠?!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人更需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更需要了解戰爭真相。中國記者就是中國人的眼睛,哪里有沖突,哪里就會更多地看到中國記者的身影!戰爭現場,不能沒有中國人的聲音;戰爭現場,中國記者不能缺席!
26天的煎熬、數十篇報道,告訴我們:戰爭不得人心。跟著中國記者的鏡頭和筆,我們看到了平民的悲慘境遇,看到了難民的艱難處境,更看到了中國記者的良知和正義。
頭一天忙到深夜,第二天一早狂奔幾十公里趕到辦公室準時接受我們的采訪。敬業誠信,這就是邱永崢,一個來自閩北、當過兵的戰地記者給我們的印象。對于戰地記者的稱號,他平靜地說:“不要有耀眼的光環,這不過是一種職業,標志著你負責采訪的領域。”緬甸、巴基斯坦、阿富汗、也門、利比亞,戰地記者之路,邱永崢還會義無返顧地走下去,我們和讀者一起期待著分享這位中國記者的下一個戰場見聞!
推薦閱讀
正式揭牌 (記者刁曉平 攝) 中國國際文化產業網珠海訊 (記者刁曉平) 根據市委宣傳部的要求,在市文聯的領導、市民政局、市文體旅游局及各有關部門的鼎力支持下,珠海影協影視服務中心作為影視文化產業的配套項目,>>>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記者永不缺席的戰爭現場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22/20110410/5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