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已過,各地迎來了“返工返校”潮,然而不法分子也緊跟形勢打起了“返工返校”一族的主意。“騙學費”、“假罰單”、“扮房東”、“偽車票”等違法欺詐內容的垃圾短信層出不窮。
俗話說,老鼠趕冬賊趕年。對此,各地警方頻頻提醒民眾提高警惕謹防上當,但是仍有不少民眾疏于防范,陷入了不法分子精心設置的短信詐騙圈套。
節后詐騙短信又辟“新領域”
傳統的短信詐騙手段包括:冒充熟人虛構事實進行詐騙、虛構家屬出事詐騙、以汽車“退稅”為由實施詐騙、信用卡消費詐騙、以中獎名義進行詐騙、發布卡號讓人“打款”詐騙、發布虛假貸款融資信息詐騙、發布招工、招生信息詐騙、發布低價購物信息詐騙、購買二手車或超低價格車輛詐騙等等。但是,與春節期間的“中獎短信”有所不同,詐騙短信的幕后黑手翻新了手段蒙惑人心,不少人屢屢上當受騙。
節后各地大中小學陸續開學,返校的學生和為孩子籌集學費的家長都成了不法分子的“眼中肉”。不法分子編造各種形式的詐騙短信瞄準了涉世不深的返校學生。以“廉價學生車票”、“獎學金的發放”、“廉價的手機買送活動”等為內容的詐騙短信根據學生群體的特點具有極強的針對性,誘騙單純的學生群體上當。有的犯罪分子也將目標瞄向護送學生的家長,據部分學生家長反映,頻繁收到“新學期已到,請將新學期學費打入指定賬戶”更有甚者編造學生在校“遇車禍”、“生病住院”等借口,騙取家長向指定賬戶匯款。
節后返工“求職招聘”成詐騙短信又一花招。節后是外來人口的返城高峰期,犯罪分子常會利用人們求職心切的心理,以各種方式詐騙短信騙取非法錢財。據統計,此類犯罪通常為:一發布招聘短信等,騙取受害人的報名費、中介費、服裝費等;二是假冒中介機構,收取各種名目的費用;三是以疏通關系為名詐騙錢財。
“異地罰單”紛紛來,交通違章詐騙短信盛行。春節過后,不少人剛從老家回來,有的會收到一條短信“您于某月某日有一次交通違章未處理,請速與交警聯系,將違章費用轉入指定賬戶。”泉州的李先生向記者反映,自己剛好從老家回工作地福州,相同的時間正巧有開車出行的行為,如此巧合的詐騙短信致使李先生十分擔心。
“老瓶裝新酒”屢騙不爽
短信詐騙是近年來不法分子使用較多的詐騙方式。但是這種大家熟知的“老手段”卻仍然擁有“生存的市場”,常常能在不同時段騙取不同階層民眾的錢財。
不法分子根據節后的各階層的特點翻新著詐騙的手段,用不同內容的詐騙短信誘騙著受害者上當受騙。詐騙短信的內容均為精心策劃設計的“臺詞”,針對不同群體的心理特征“量身定做”不同的詐騙短信,步步設套,一旦疏忽防范便會損失錢財。
據警方介紹,此類短信詐騙的作案人員以團伙居多,內部分工明確,具有很強的隱蔽性。他們多使用異地手機號碼發送短信,有些狡猾的違法分子還將異地手機與本地的一號通號碼捆綁起來,容易令人誤以為是市內的固定電話,放松了警惕。不僅如此,現在越來越多的犯罪分子選擇短信群發器和群發軟件等專用工具發送信息,短信發送數量巨大,專門利用受害人的麻痹大意為自身牟取利益。
犯罪分子一般采取漫天撒網的方式,在某一個號段、地區撥打電話或者發送短信。受害者既有學生、教師、務工人員,還有公務員、企業老板等等,可以說社會各階層都成為了詐騙分子的目標。不法分子在以“點對點”方式群發詐騙短信的同時還狡猾的變換發送號碼,致使受騙波及面較寬,社會影響十分惡劣。
整治亂象仍需要多方聯動
避免上當受騙,自身心理防范是關鍵。目前我國移動電話用戶已經超過了11億,詐騙短信的接收者的范圍越來越大,當手機用戶收到諸如“轉賬”、“核查賬戶”等等與個人自身財產相關的短信內容時,應做好核對工作。核對發送短信的電話號碼是否為陌生號碼;即使是熟人的號碼,也要電話核對短信內容是否是其本人所發送的;轉賬前與收款人核對銀行賬號、收款人姓名等信息是否一致,最為主要的是,不要對詐騙短信上面具有極強誘惑性的詐騙內容存在僥幸心理,勿貪圖小便宜,遇事留個心眼。當存在異議的時候應與當地警方取得聯系,或去該事件所涉部門取得聯系確認事件的真偽,以免上當受騙。
防范詐騙短信,設置技術門檻是手段。隨著智能APP的發展,目前攔截騷擾與詐騙短信的手機安全軟件也正變得更加智能化,手機用戶提升手機安全意識非常重要。手機用戶也可以安裝諸如手機管家、手機衛士等手機安全軟件來防止掉入詐騙陷阱。與此同時,手機用戶也有必要定期給手機進行安全檢查和病毒查殺。
此外,個人信息包括手機號等隱私資料的有效保護也是杜絕詐騙短信、垃圾短信等不法騷擾的關鍵。從這一點來說,打擊短信詐騙需要多方聯動從源頭上遏制這一亂象。在相關的法律保護方面,我國首個個人信息保護國家標準已經月2月1日起正式實施。從“無標可依”推進到“有標可依”,最終升級為“有法可依”,才能真正令保護個人信息安全。而目前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很多是工商、醫療、銀行等行業的內部人員所為。通過建立行業自律機制,加強行業監管來保護公民信息安全已經迫在眉睫。
遠離短信詐騙的騷擾,確保自身利益不受節后詐騙短信的侵害,需要多方的努力和全民的警惕與監督。
推薦閱讀
隨著各大快遞公司陸續開工,網購市場再度活躍起來,釣魚網站也趁機利用低價商品詐騙消費者錢財。近日,江西的胡先生上網購買羽絨服時,誤入騙子發來的“折扣鏈接”,付款550元卻沒買到商品。對此360安全專家建議消費>>>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11/20130227/260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