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債公司網購萬余條個人信息案件引起關注,專業人士建議源頭管理與司法規范化雙管齊下
只要你提供一個手機號碼,花200元便能在2分鐘內查到一個普通公民的所在位置,公民的隱私蕩然無存。日前報道的《呢間“討債公司”好囂張 網購咗7萬余條個人信息》引起了相關司法部門的關注,佛山中院昨日向媒體公布了該案更為詳細的案情,兩個僅有高中文化,曾經是保安的被告人,通過網絡平臺,幾乎沒有查不到的個人隱私信息,所要付出的僅僅是幾百元的代價。
昨日,馬乙四夫、袁衛國兩人開始正式服刑,可是留給人們的思考仍舊繼續。佛山中院副院長萬選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只有加強源頭信息的管理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配套,才能讓普通市民不再活得毫無隱私。
震驚:
兩分鐘確定當事人位置 隱私信息說查就查
幾十平方米、6張桌子、4臺電腦再加2個光桿司令就是廣東佛山一家商務咨詢公司的全部。然而這家小公司辦的都是“大事”:連續接下了13宗追索債務和1宗全方位調查的“大單”,追債總額高達257.52萬元。
今年4月20日,佛山警方直搗犯罪窩點,當場抓獲兩名大量非法獲取公民信息的馬乙四夫和袁衛國。兩人均是70后,曾經都是保安。2005年12月,馬乙四夫注冊成立市火鷹商務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火鷹公司”)后。自2009年起,馬、袁二人承擔了多宗討債業務。為方便調查,他們分別通過QQ聊天軟件,向國內一些中介機構和個人,非法獲取公民的個人信息74289條,其中包括大量佛山本地企業老總和高管的戶籍、通訊、信用報告、短信收發記錄和來電去電等信息。另外,該二人還能調取到欠債方手機GPS定位信息,以提高追債效率。
法院經審查認為,馬、袁二人通過購買等方式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其行為均已構成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最終綜合考慮該二人的認罪態度、系初犯等情節,一審判處兩人有期徒刑一年。
據馬乙四夫介紹,只要出得起價,被調查人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還有具體方位、電話號碼、職位、家庭關系、銀行信用、通訊記錄等等都能知道。
記者看到馬乙四夫的其中一則QQ聊天記錄:“定位。”“價格知道了吧?”“200?”“是。”“137××××5501”“OK!馬上處理!”“經度,緯度,地址:(具體的查詢結果省略),完畢!”整個交易僅耗時2分鐘。
調查:
信息泄漏風險無處不在
通過網絡平臺,信息源頭和下線輕松打破地域局限,在虛擬世界里披著馬甲,安全地與素未謀面的對方交談、收發有關資料,并通過銀行劃款,能夠迅速隱蔽地完成所有交易。以本案為例,火鷹公司雖然只有兩個光桿司令,背后卻建立了強大的信息倒賣平臺。
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識淡薄,是如今調查公司從業人員的主要特征。馬乙四夫曾在佛山本地一家住宅小區做保安。后來,一名經營調查公司的朋友轉行,馬乙四夫就直接接手過來干。
“一個小小的調查追債公司,其背后隱藏著的,是一個龐大的信息需求市場。”佛山中院法官介紹。此外,我國的社會信用基礎比較薄弱,社會信用體系還不太完備,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人們很難作出正確判斷,因而催生出調查咨詢公司這一邊緣行業。
佛山中院稱,無處不在的信息泄漏風險,則是正當討債變味的間接誘因。有業內人士坦言:銀行客戶的資料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保險公司可以查,基金、信托公司可以查,小額貸款與融資擔保公司也可以查。
出路:
亟待出臺專門法律保護個人信息
“這一非法買賣個人信息案例同時說明,隨著信息傳播方式日益多樣化,如何保護個人信息,防止個人隱私受到侵犯,已經成為一個重要問題。”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主管刑事審判的萬選才副院長告訴記者。
“這就需要加大有關機關的內部制度執行和監控力度,提高員工的信息保密意識。”萬選才說。以銀行業為例,倒賣客戶資料的一般是相關業務的主管或者統計人員,因為他們有權直接進入數據庫。但現在銀行內部對于“泄密”并沒有太多的辦法,基本上靠道德約束。
“建議嚴格控制有權直接進入個人信息數據庫的人數和相應權限;進入數據庫的密匙應盡量分段掌握在兩個以上管理層人員手中。”萬選才說。
萬選才還表示,配套的法律法規必不可少,我國目前亟待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早在1970年德國黑森州就頒布了《數據保護法》,為全球在個人信息立法方面開創了先河,現在不少國家都有規定,個人信息管理部門如果不采取相應措施保護個人信息,將會受到刑事處罰。而目前我國涉及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規定,散見于憲法、刑法、民法通則、合同法、檔案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中,比較零散、不夠細致、缺乏系統性,還沒有關于保護個人信息的專門法律。
推薦閱讀
扎克伯格承認誤判移動策略將進軍搜索引擎 今天是Facebook CEO 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自從公司IPO后,第一次在舊金山的TechCrunch Disrupt大會上接受公開采訪,面對股價從初始價的38元,一路跌到不到20元,他>>>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200元2分鐘個人信息全曝光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11/20120913/84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