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著名黑客:阿德里安·拉莫
2002年2月的報道這樣說道:“《紐約時報》2月27日證實,該公司內聯網于本周早些時候遭到黑客攻擊,一個含約3000名社論撰稿人個人資料的數據庫可能已泄密。據悉,這次行動是由著名的‘善意黑客’Adrian Lamo發起的,他利用經過專門設置的代理服務器從因特網潛入《紐約時報》的內聯網。對于報社是否應感謝Lamo發現安全漏洞這一點,Mohan未予置評。”
電臺及社交網站
凱文·鮑爾森是一位青年電話黑客。為了成為洛杉磯KIIS FM電臺“周五贏輛保時捷”節目的第102位獲勝呼入者,鮑爾森攻擊了電話線路,并最終贏得了這輛保時捷。在隨后幾個月中,鮑爾森還對一位好萊塢女明星的電話進行竊聽,并攻擊了軍隊及美國聯邦調查局的電話,對于這種腦力勞動獲得的成就感樂此不疲。

黑暗但丁:凱文·鮑爾森
鮑爾森被判入獄51個月,并被判為損壞的廣播站支付5.6萬美元罰金,鮑爾森同時被判三年禁止接觸電腦。服役期間他成為了美國《連線》雜志的記者,并升任了高級編輯的職位,在回到社會后,其繼續為社會謀取福利,甚至有幸為政府機構報道一手信息。
名人最尷尬:Lady Gaga也遇黑客
名聲越大危險越大
這兩日美國流行音樂天后Lady Gaga正在香港舉辦自己的個人演唱會,無數明星大腕相繼捧場。而在去年的今天,其也被黑客瞄上,制造了一場整蠱式的惡作劇。
Swagsec小組是一個由多名資深PC玩家組成的黑客聯盟,在2011年7月前,其宣布將進攻Lady Gaga在英國的官網,盜取注冊用戶信息,包含姓名、Email地址等,最終消息也被環球音樂的一份聲明確認。時過6個月,Gaga的Twitter再次被襲擊,黑客通過其賬戶向歌迷發放贈送iPad2和Macbook的郵件,并附上釣魚信息,雖然事情發生后帖子及網站被迅速關閉刪除,但仍然有超過10萬的粉絲受到牽連。

贈送iPad?雷的“嘎嘎”的
“在此提交辭呈”
各國總統也有用Fackbook等社交網站帳號,難免被黑客選手頂上制造恐慌。在2011年相繼有兩位國家總統被病毒惡搞,這樣的事件造成的惡劣影響遠要嚴重的多。
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的Facebook帳號被一名黑客篡改,并發表了:“2012年任期結束后,將不再謀求競選連任”的消息,在短時間內被35萬的Fackbook粉絲所閱讀,著實尷尬。
同樣泰國新上任女總統更是被盜用帳號后發送了針對其本人的指責信息,其中一條說到:“如果她連自己的推特賬號都保不住,如何能保衛國家?想想吧……”

政員被惡搞,壓力真不小
目標不是錢,只想證明能力
現實中的黑客看來沒有那么英姿颯爽一襲黑衣,而多數被捕時都處于失業或身處窘境的狀態,例如這名宅男黑客試圖襲擊美國總統奧巴馬和流行歌手“小甜甜”的twiiter賬戶獲取網友們的肯定,卻誤打誤撞盜取了網站管理員的賬戶。

鍵盤下的
當地警察講解到,這名25歲的無業黑客已經成功破解了twiiter(推特)管理員的密碼,能夠支配網站后臺,隨意創建或刪除賬戶、盜取機密信息。被捕后經過調查發現,其最大的目的是“享受挑戰和對名人私生活的興趣”,這一類宅久成精的高智商罪犯也算是屌絲黑客范疇內的一員,難登大堂。
針對性恐慌:牟利是黑客真正目的
企業盜取:目的性明確
企業盜取是黑客主要的攻擊對象,獲利最快,感染性嬌小,逃脫幾率大,且成功幾率與攻擊政府或網站成功率也是最大的。
2011年3月,EMC公司旗下著名光儀專業制造公司,擁有權威的安全與解碼技術企業,而由于防護不慎,RSA遭黑客攻擊,并獲取了認證的Secur ID相關信息被竊取。Secure ID令牌是RSA公司的一次性密鑰認證產品,有數百萬企業員工使用,這讓公司內部大門對外敞開無疑,無論對于企業私密以及整體運營都造成了極大危害。

2011“索尼被黑”事件
而去年著名的“索尼被黑”事件同樣受到了高達1.7億美元的經濟損害,7700萬的用戶資料以及信用卡帳號被盜取,僅一個月后,索尼另一區域視頻服務器再次遭到襲擊,導致2500萬用戶資料泄露。再次之前,索尼Playstation已經遭受過十于次的攻擊,遭到社會輿論的強烈質問。
16歲盜取者:信用卡漏洞重重
在本文發布幾天前,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少年庭判決一起竊取、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案件。一位年僅16歲的被告人趙某在他人的授意下攻擊數個日本購物網站,竊取6000余張信用卡信息,非法獲利2萬2千余元,被判有期徒刑兩年,緩刑兩年,并處罰金兩萬元。感嘆國內青少年智商越來越高的同時也為對知識錯誤的認知與運用感到無奈。
推薦閱讀
(速途網專欄 作者:楊長升)金山網絡推出了主打安全特性的瀏覽器-獵豹,準備對抗周鴻祎的360安全瀏覽器。那么獵豹能否是360的對手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下金山網絡為何要涉足瀏覽器呢? 互聯網評論人士楊長升認為主要有以>>>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英雄?土匪?盤點十大經典黑客事件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11/20120525/62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