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網社交及直播業務以 6000 萬美元的價格被收購,90 后又開始感嘆「一個時代的終結」。無數人開始回憶在這個實名制平臺上,用戶居然敢于毫無顧慮地創作、評論、爭吵,就某個話題形成一種高校之間的「串聯」。在朋友圈出現越來越多「近三天可見」的今天,人人散發出的那種自由表達的態度,讓人越發覺得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的地方在于,社交和社區本質上是矛盾的。社交關系越復雜,傳播的信息就越多限制,大家就不敢發言,不敢評論,不敢點贊,最后充斥的內容只能是折中的內容。人人的優點,在于它一定程度上調和了社交與社區之間的矛盾,使其兼具私密性和傳播性。
到了今天,幾乎所有的社交產品都在兩極分化:一邊是極度注重私密、連接的社交網絡類產品(微信),一邊是極度注重內容多樣化的社交媒體類產品(微博)。所有人都想做一個細分的微博,用內容沉淀關系鏈,完成「微信化」。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社交產品調性過于鮮明,通過「美女」、「游戲」、「段子」等標簽搶占不同人群,以至于到了中后期幾乎沒有兼容其他內容的可能。在爭奪流量的零和游戲過后,關系鏈全部導向通用性平臺。
如果說美國社交產品的壁壘是功能、體驗,那么中國同行的壁壘可能就是內容, 出現了一種「選擇什么平臺,就是選擇成為什么人」的奇景。
經過多年的運營和流量傾斜,各個平臺都逐漸以年齡、地域、乃至是文化程度對社交版圖進行割據和封閉。以地域劃分,YY、快手、(貼吧)都是典型針對三四線城市用戶的產品。以年齡劃分,QQ、Qzone 的用戶則呈現了明顯的低齡化。以關注的話題劃分,微博的主要流量驅動就是大大小小的娛樂事件,秒拍則是明星、美女或者草根 。
從這個標準來看,只有生長在三四線城市的青少年,才有可能完整地嘗試過市面上大部分的社交產品。如果不滿足這兩個條件,等待他的幾乎只剩下微信和微博。
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智能社交媒體「Ta 在」的創始團隊有自己的觀點。他們認為傳統的算法為了建立人與機器的聯系設立了興趣標簽,標簽就反映了某種價值觀。它過于依賴機器,以致于出來的結果過有些是不合常理、扭曲或者是失真的。
這和社交產品的強運營與基于協同過濾的算法有很大關系。如果我們希望回歸到人人網當初「社交+社區」的連接和傳播體驗,就需要重新反思算法與運營力量對于平臺的作用。
美國的社交產品采用了弱化運營痕跡的做法。在美國,每個人都擁有若干個社交平臺賬號。這些平臺在早期都追求切入一個細分市場。用戶通過 Facebook 和朋友連接,用 twitter、Instagram 了解名人動向,通過 Tumblr 認識擁有共同愛好的陌生人,用 Pinterest 以清單的方式展現喜歡的東西,比如旅游景點、服裝配飾。
每一個管道作為信息來源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信息源上有重復,那么肯定會在用戶體驗、呈現形式上做文章。比如,用戶可以在 Facebook 上關注 Pinterest 上的一位網紅設計師,但最終兩者的互動還是要回到 Pinterest,因為 Facebook 無法呈現清單式的排版。
然而,除了個別平臺在發展初期選擇較為年輕化的社區運營策略,大部分平臺都會在用戶逐漸增多的情況下,讓自己看起來更加通用和多樣化,減少運營「帶節奏」的痕跡。因為在討好一部分用戶的同時,會讓一部分人離你而去。
而在商業化上,一個「什么都能聊」的中立社區,也比一個只追求「美美美」的社區表現更好。這是 Facebook 作為廣告平臺最為成功的地方。廣告主永遠不需要擔心自己的設計過 low,圖片太丑,“不符合社區調性”。一流的廣告平臺,永遠可以把這些低級的創意傳遞給對應的消費者,在創造出一個個平行世界的同時,不讓資源浪費。
Snapchat、Pinterest、都做不到這一點。尤其是 Snapchat,多年的運營和品牌塑造已經讓「好玩」成為了平臺唯一的價值觀。這將會限制它所能服務的企業種類。不是每家公司都能像快消、奢侈品行業那樣拿出精雕細琢的廣告圖。Snapchat 需要付出大量人力,和廣告主一個個商討、修改方案。廣告自動化投放直到幾個月才正式上線。
而除了運營策略以外,社交媒體所采用的算法也同樣值得改進。基于協同過濾的靜態的標簽體系,最大的問題在于將人拆解的過碎,并試圖通過碎片來拼湊出一個完整的人,結果就是四不像。
「Ta 在」所采用的算法是動態化地把相同價值觀的人放在一起,最大限度的結合了人的智慧、直覺、知識判斷。系統不再將人視作一個個毫無生氣的標簽,而是充分考慮人的學習、探索能力。這使得標簽并非預設,而是演化中自然生成的,做到了盡可能真實還原人的價值觀。通過算法自身的演化能力,讓信息可以被合適的受眾看到。
而在社交連接上,創始團隊提出了一個觀點:有限社交對社交本身也是有利的。「Ta 在」回避深度社交捆綁,而是打造一個單純的社會化網絡,讓用戶同時完成社交和知識傳播。因此,「Ta 在」只為產品保留了有限的社交功能。只有當系統判定兩人可能成為好友時,兩人才有可能開啟一個3小時的對話。
憑借有限社交和演化算法,「Ta在」 更希望幫助用戶回歸到一個自由表達的社交時代。「欲言又止」和「僅三天可見」的情況,在這樣的社交平臺上將會變得越來越少。
讓每個人都敢說,或許才是社交網絡的最大意義。
推薦閱讀
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科學技術獎2018年度頒獎儀式于11月28日在北京舉行,來自科技部、工信部、國資委等相關部委的領導、知名專家學者、獲獎代表、科技企業家及有關人士>>>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是進化還是回歸?從「Ta在」看中國社交媒體的用戶遷徙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5/307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