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機器學習、計算能力、存儲能力以及云計算等技術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呈現出“井噴式”發展,家電、移動設備等各種硬件產品中都開始融入人工智能技術,AI人工智能的發展已成為大勢所趨。
而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對于AI安全的考慮也已經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來討論。日前,移動安全聯盟聚焦于AI技術與安全問題,于2018(第十七屆)中國互聯網大會會議期間成功舉辦2018中國人工智能移動安全高峰論壇。論壇上,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圍繞“AI時代智能終端的攻與防”這一主題,對“AI人工智能與安全”進行了探討。
360智能安全研究院院長李康表示,智能和安全已經對抗很多年了,未來還會一直存在,“安全對抗應該是安全領域永恒的一個主題。”
AI人工智能與安全的博弈
人工智能技術對安全產業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北京大學郭耀教授表示,他目前正在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很多應用安全的問題,比如安全分析、廣告欺詐監測、隱私分析等。
郭耀說認為,“應用在訪問用戶數據前會有一個非常長的條款,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就可以對此進行聚類分析,然后對比相似功能的應用,如果100個應用做同樣的事情,其他的都不需要電話號碼,而有一個需要,那肯定是有問題的。”
但任何新興技術都是一把雙刃劍,AI技術在助力防護方的同時,也會成為攻擊者的利器。
比如,目前大部分AI應用系統都基于已有的主流AI框架實現,而AI系統框架以及AI系統所依賴的軟件實際上也存在安全漏洞。這些安全漏洞如果被攻擊者利用,將會侵犯用戶在終端和云端的隱私數據;更有甚者,攻擊者還可以通過網絡設備去控制智能家居的溫度,或者更改家庭中設置的智能安防,從而造成人身安全和家庭財產。
AI人工智能本身存在安全問題
長虹信息安全燈塔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唐博表示,對于智能設備廠商來說,AI促進了產品效能的提高,促進了用戶使用體驗的提升。同時會帶來一些安全問題,也是預料之中的。
以智能電視為例,語音識別和人臉識別技術讓電視機不再僅僅是單獨的家電,而將會成為家庭交互終端的入口。但人工智能電視仍然會存在類似安全漏洞未修復、配置不當、越權操作等信息安全問題。不法分子能遠程獲取root權限,遠程劫持電視設備,并進行開關攝像頭、安裝惡意應用、收集用戶隱私生活信息等操作,這將造成用戶隱私泄露或財產損失。
另外,冰箱,空調等都是屬于智能家居,但這些電器自身并不帶有智能的功能,不過是通過增加智能芯片,用一些IoT的解決方案將控制請求,參數與白電主板對接。目前IOT芯片層面上的漏洞可以導致白電大批量的被控制,同時在IoT云端,物聯網協議這邊存在漏洞也可以導致批量的智能家居設備受影響。
正如北京大學教授郭耀表示,智能產品的硬件多是國內生產,但是芯片多還是國外的,像安卓,RAM,小米的內核,包括Linux開源都不是國內自主研發的,技術層面的安全也存在著隱患。
所以,AI人工智能技術要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安全仍是需要防范的最大風險。
AI人工智能與安全的平衡發展
如何打造人工智能的安全,使二者平衡發展,是目前乃至未來科技巨頭需要重點研究的方向。對于AI和安全的關系,長虹安全實驗室唐博認為可以為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用AI的方法可以解決一些安全的問題,可以用AI的方法來識別攻擊,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分析流量和終端的一些情況,來識別一些異常流量或者一些攻擊的行為。
第二個階段,是用安全來保護人工智能,同時保護隱私。在人工智能的模型被“偷”,被“騙”的過程,需要對其進行安全保護。
第三個階段,是在智能設備的安全性達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會出現跨設備甚至跨平臺的AI應用,效率也會得到進一步提升。在這個過程中,AI、安全和效率三者之間是一個相輔相成的發展過程。
唐博還表示:“對長虹來講,特別中興事件之后,長虹特別關注自主知識產權的硬件設備,包括一些系統級的軟件。同時,基于自主知識產權或者一些開源的自主化的知識產權的芯片,在安全上有一些差異化,在系統層定制化的一些產品。”
在IoT時代,新的芯片和操作系統的出現,對中國智能家居的發展,包括物聯網的發展都是一個機會。未來長虹安全實驗室將利用AI和區塊鏈技術打造云管端全方位的物聯網安全體系,創新應用技術,配合區塊鏈安全,將人工智能與安全的關系維持在最佳狀態。
“在物聯網、云管端形成的整體安全體系下,配合AI,配合區塊鏈,是可以有更好的未來,為大家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率的智慧生活。”唐博表示。
推薦閱讀
隨著網購的興起,現在很多實體店也開始借助線上的服務和模式去提升消費者的體驗。不過很多實體店進行的只是淺嘗輒止的嘗試,并不能真正的改變用戶的消費習慣,并不能真>>>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5/306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