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居中國的李思源是一名來自美國的外籍華僑, 1998年來華的他,現在在一所大學擔任英語專業講師。在中國十多年的生活當中,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漸漸產生了越來越深厚的興趣,并開始將眼光投向書畫和古玩市場,然而經過幾年的買進買出,他漸漸發現書畫收藏行業的“水太深”,像他這種沒有系統專業知識和人文底蘊作基礎的“票友”,根本就不可能玩轉市場。于是,他漸漸“轉型”,成為了一名中國金銀幣投資者。李思源說:“與書畫投資相比,投資錢幣比前者更為簡單、門檻低、易于操作,不需要具備長時間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就能入市,而且它集中國傳統文化與貨幣金融屬性于一身,對外國投資者而言更具吸引力。”
一、外來投資者增多,評級機構國際化
如今,在中國貴金屬幣市場上,像李思源這樣的外來投資者越來越多,帶動了中國貴金屬幣進一步涌入國際市場。他們往往最先從收藏一些價廉物美的流通紀念幣或低檔熊貓金銀幣入手,經過一段時間的經驗累積和行業浸淫,逐漸轉向高檔錢幣投資。這種現象成為了近年來中國貴金屬幣投資市場上的一大亮點�,F代金銀幣產業的發展,要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追溯,世界上的許多國家為紀念本國重大政治與歷史事件、文化、人物、動植物等,陸續開始規模、連續地發行具有特定主題的收藏性金銀紀念幣,同時期,我國貴金屬紀念幣的發行也開始起步,一方面國家可以用其出口換外匯,另一方面,可以借每年度參加世界各地國際錢幣展銷會的機會,進行中國文化的宣傳與傳播,使世界借助金銀幣這個載體進一步了解中國。
然而從1979到1999年這二十年間,我國金銀幣的與發行規模卻一直波瀾不驚,直到2000年,其發行量開始走上了不斷擴容的上升通道,價格走勢也持續上揚。尤其是2006年到2010年的這5年間,現代金銀幣市場更是“金光閃爍”,形勢一片大好。
二、外部資金大量涌入,傳統文化是亮點
從各方面收集的信息分析來看,市場外部資金的涌入是這些增量資金的主要來源,其中,國際資金也占據了很大的比例,資金格局的改變預示著中國金幣市場已經從收藏性市場向著投資性市場轉變。但投資者對于附屬文化價值的重視度卻并沒有因此而降低,“老精稀”品種的走俏就是一個典型代表,以極高的藝術與文化價值博得了眾多長線投資者的親睞。
雖然許多的外來投資者是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而入市,但作為一種理財活動,投資需要的不僅僅是興趣的支持,更需要扎實的行業知識和理性長遠的眼光作為指導。盡管經過近年來的市場洗禮,中國金幣集藏領域參與者的智慧度也隨之提高,但領域初涉者對中國金幣文化認知的潰乏以及由此產生的投資失誤也與急速膨脹的投資市場極不匹配。對于外來投資者而言,這一現象表現得愈加明顯,由此產生的知識渴求也更加迫切。這種情況下,發行機構、經銷機構與民間錢幣協會逐漸意識到這一問題,在繼續發行極具民族特色和中國傳統文化意蘊的金銀幣的同時,開始采取措施大力普及金銀幣知識和文化,推進全國范圍內的宣傳和教育,推動市場向著資金量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的目標邁進。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不僅適于傳統文化,也同樣適用于中國貴金屬幣收藏與投資市場,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外國評級機構和外來投資者的增多,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兼容并包”的一面,又為資本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國際金價上竄下跳,貴金屬行業如影隨形
一方面是傳統文化和投資收益的巨大魅力使得中國貴金屬幣進一步走向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則是國際金價市場浮動對中國金銀幣市場的影響日益加劇。從2011年的行情來看,國際金價在去年末的收盤價為1421.4美元/盎司,而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在今年9月則創出了黃金期貨1922.6美元/盎司歷史最高價,漲幅接近30%,如此搶眼的漲勢,讓許多投資者大喜過望。許多老銀幣、現代金銀幣、流通紀念幣持有者抓住了機遇,趁此機會出售手中存貨,斬獲頗豐。
然而,短期的“高調亮相”之后,金價呈現疲軟狀態,直至大幅“跳水”。而歐盟峰會中各國意見不一,使得歐債危機的有效解決在短時期內不會有大的突破,又再次將金價逼至臨界支撐位——1700美元關口,大幅振蕩、跌至關口導致的結果便是,市場普遍謹慎看空短期金價。似乎是為了回應這種謹慎看空的態度,截至12月10日,全球最大的黃金上市交易基金(ETF)-SPDR Gold Trust的黃金持倉量減少0.41噸,至1295.4噸的水平。
從2009年以來,在經過了兩年多的持續上漲之后,中國的金銀幣投資市場遭遇首度“寒潮”,也許是順路走多了,使得許多投資者一遇逆境就慌不擇路,開始緊急拋空。這種情況投射到中國貴金屬幣市場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短期炒家的退出。由于基本面多空因素交織以及迫切需要資金回籠,許多短期投資者一見情況異常,立即選擇謹慎退場。據網上數據統計顯示,從年中開始,部分新品、次新品等前期高開漲幅較大的品種跌幅已經超過30%,許多以前倍受追捧的老精稀品種,雖然價格并未受到影響,但也是門庭冷落,問者了了。
四、謹慎對待“進退場”,長線投資是良策
實際上,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金融市場就處于紛紛擾擾的“亂世”狀態,美債危機、歐債危機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而此次金價的下挫,不過是諸多前期因素不斷累積的結果。歐盟峰會的結果不明以及標普的連續下調評級不過是一觸即發的導火索。行業權威專家分析指出,黃金雖然近期走勢震蕩,但仍處于中長期的上升趨勢中,投資者們不必太過在意于眼前的漲跌,從整體局勢以及中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短期受國際金價影響進入“寒季”再所難免,但從長遠來看,回升上漲的可能性非常大,這不僅與中國巨大的金銀消費市場有關,也與金銀幣的投資屬性有關。
這一點,從各國黃金需求量的對比中就可以看出,受世界經濟不景氣及金價持續飆升的影響,各國黃金需求量都明顯減少,情形不容樂觀,但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卻與此相反,以穩定的漲幅呈現“逆市飄紅”,這也進一步說明,中國金銀幣寒潮極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解凍,這對于那些高價進場后被套牢的投資者而言是一個極大的安慰。
為了應對當前這種“寒流”局面,許多金銀幣發行組織與經銷機構紛紛采取各種“救市”政策,如減少金銀幣發行量、濃縮計劃開發項目,同時對慌亂的投資者進行一些實際性的投資指導,幫助其規避風險、減少損失。專家建議,在市場寒冬之時,不要輕易“進場”,也不要輕易“退場”,而是應該仔細研讀政策方向走勢,認清形勢,等待市場回暖。作為黃金實物,金銀幣的貨幣性與商品性,直接體現了黃金金融屬性的核心價值,其較強的金融避險屬性在短時期內并不會改變。短線的投機永遠是蘊含著巨大風險的,而金價下跌引起的金銀幣投資的“寒潮”正好淘汰了大量的短期炒家,使市場真正回歸到長線持有者手中,對于市場的細化和規范可以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也能進一步促進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供稿:北京華銀金飾品公司)
推薦閱讀
2011年下半年經濟走弱,紡織原物料價格都在下跌,導致紡織業上中游都陷入低潮,報價難以拉高。展望2012年,隨著下游訂單的逐漸回升,業內人士預計紡織業有望在農歷年后走出谷底,但估計利潤增長有限。 今年下半年,歐>>>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說說中國貴金屬幣的當外來投資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5/20111228/21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