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穿戴設備第一股
按照目前的規劃,Fitbit美國時間周四就將登陸紐交所,股票代碼FIT,成為可穿戴設備第一股。該公司預計將發售2.24億股股份,融資3.58億美元,估值預計將達到37億美元。這也將是今年美國最受關注的科技公司上市交易。
Fitbit2007年創辦于舊金山,是可穿戴設備的先驅者和推動者。他們的健康類智能手環可以測量用戶的步數、距離、熱量消耗和睡眠狀況。Fitbit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S-1招股書中表示,公司的平臺整合了健康運動設備、軟件以及服務,通過數據、激勵和指導,幫助用戶生活得更加健康。
從2008年開始,Fitbit先后推出了命名為Tracker、Ultra、One、Zip、Flex、Force、Charge、ChargeHR、Surge的系列產品以及智能體重秤Aria,售價從60美元到250美元不等。七年的開拓,Fitbit始終是可穿戴設備領域的領頭羊,不斷普及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Fitbit對可穿戴行業的意義還在于開拓了市場,帶動了Jawbone、Withings和小米手環等后來者不斷進入這個領域,推出更加多樣化、更低價格的同類產品。可穿戴市場是目前增長最為迅速的領域。同樣是IDC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銷量同比增長一倍,預計2018年的銷量更將從2100萬件繼續增長至1.44億件。
小米手環背后的華米科技創始人黃汪對新浪科技表示,“Fitbit開拓了可穿戴行業,并且讓智能手環為廣大消費者廣泛了解和接受,(他們的上市)對行業也是利好。”
先行者的商業成功
與此前上市的運動攝像機GoPro相似,隨著可穿戴市場的急劇增長,Fitbit作為先行者也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市調公司NDP數據顯示,Fitbit累計銷量已經達到了2080萬件產品;去年更是占據著市場68%的份額。
Fitbit的成功不僅得益于開拓市場的先發優勢,得益于覆蓋高中低端的多樣化產品,更歸功于龐大的銷售網絡和全面的設備支持。其銷售網絡包括全球50多個國家的4.5萬家零售店以及網上渠道,甚至可以在美國的超市和郵局找到蹤影,Fitbit產品可以與超過150多個移動設備同步。
在過去三年時間,Fitbit營收分別為7640萬美元、2.71億美元和7.45億美元,銷量分別為130萬、450萬和1090萬件。今年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兩倍,從1.09億美元猛增至3.36億美元,銷量從160萬件增至390萬件。而通常每年第四季度才是銷售旺季,銷量或占據全年的四成以上。
依靠著銷量的急劇增長,在其他競爭對手還在虧損之際,Fitbit率先實現了財務健康,具備了成熟的上市條件。去年該公司首次實現盈利,實現利潤1.32億美元。而今年第一季度凈利潤為4800萬美元,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為2.378億美元,估值達到了30億美元。
與銷量同步增長的是活躍用戶數。過去三年時間,Fitbit的活躍用戶從60萬人猛增到今年第一季度的950萬人。按照IDC今年第一季度的數據,Fitbit占據全球可穿戴市場34%的份額。越來越多的名人和普通消費者都開始習慣健康類可穿戴設備的生活方式,連美國總統奧巴馬都在公開場合戴著Fitbit手環。
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雖然Fitbit在可穿戴市場占據著明顯的先發優勢,但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和成熟,Garmin、三星、Jawbone、微軟等強勁對手先后進入,他們也面臨著越來越沉重的競爭壓力。實際上,Fitbit的市場份額處于明顯下滑的態勢,已經從此前的超過六成下滑到目前的三成多,而未來或許也會持續下行。
專利訴訟戰是市場陷入紅海的標志之一。就在Fitbit提交上市之后,他們的競爭對手Jawbone連續發起了兩起訴訟案:訴稱Fitbit不僅惡意挖角Jawbone獲知重要專利的技術人員,而且侵犯了Jawbone關于智能手環健康追蹤應用的相關專利。Jawbone目前的市場份額為4.4%。
Jawbone因此要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在美國禁售Fitbit產品。這起訴訟更類似于蘋果和三星的曠世持久專利戰,雖然Fitbit被徹底禁售的可能性不大,但市場進入紅海之后,未來他們的產品還會面臨更多的相關糾紛和非貿易競爭。
除了同類產品的競爭之外,由于健康追蹤功能的部分重合,智能手表也給智能手環市場帶來了下行壓力。雖然智能手表市場尚未真正普及,但蘋果手表的出現已經帶動了明顯的購買熱潮,預計今年銷量有望達到300萬-500萬部。
對多數購買者而言,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環是一個二選一的選擇。相對于Fitbit,蘋果毫無疑問占據著巨大的品牌優勢和平臺優勢。甚至奧巴馬也知道,蘋果手表可以用于健身。如果蘋果真正帶動智能手表打開市場,那么以Fitbit為代表的純健康類智能手環將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中國廠商低價沖擊
更為現實的競爭沖擊則來自于以小米手環為代表的中國廠商低價產品。小米手環售價折合約為15美元,只有Fitbit和Jawbone等產品的零頭。而智能手環的購買者多是收入不高的年輕人,價格在購買選擇中占據重要因素。CEA調查顯示,43%的健康類可穿戴設備的年收入低于5萬美元,而大部分人年齡低于35歲。
按照IDC的數據,今年第一季度小米手環銷量達到了280萬件,占據了25%的市場份額,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迅速成為全球第二大可穿戴設備制造商。對小米而言,相對于專利問題復雜的智能手機,智能手環是占據美國市場的最有優勢產品。隨著小米手環進入歐洲和北美市場,Fitbit的市場份額還會進一步下滑。
提到小米手環的價格優勢,黃汪對新浪科技表示,“通過中國市場的實踐,我們相信通過售賣硬件產品獲取高毛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小米手環不僅僅能做到低成本,也做到了高品質和更豐富的功能,這是為什么小米手環能在中國成功的原因。”他解釋說,小米手環之所以愿意接近成本價銷售,是希望通過硬件獲取用戶,未來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獲得利潤。“華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與Fitbit的商業模式完全不同”。
聽起來,這與小米手機當初的解釋如出一轍。但不可否認的是,智能硬件領域的生產制造重心已經完全轉向中國深圳,即便是美國智能手環廠商也是“加州設計、中國制造”。和國產手機廠商類似,中國硬件廠商擁有著明顯的供應鏈整合優勢。而且,相對于智能手機涉及的復雜專利問題,中國智能手環走出去的可能性要大得多,這也是小米為什么在美國主打手環的重要原因。
上市之后尋求增長
Fitbit在招股書中表示,計劃將融資所得用于運營資本、研發、收購、銷售與市場推廣等方面。顯而易見的是,上市之后的Fitbit將擁有更為雄厚的實力,去面臨未來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而隨著市場整體的繼續擴大,Fitbit的銷售和營收應能繼續保持穩步增長態勢。此前分析師預計,今年可穿戴設備的銷量將達到6000萬件。
但該公司將新的增長突破口放在了企業醫療領域。Fitbit在招股書中表示,隨著醫療成本繼續上升,企業雇主將尋求更多手段保證員工健康。Fitbit期待,各家企業會不斷增加員工的醫療健康福利,而他們則會加大與企業的健康合作來從中獲利。企業用戶訂單是FItbit的重要業務,目前已經給他們貢獻了接近10%的營收。市調公司IBISWorld預計,2018年美國企業福利行業將從去年的74億美元增長至104億美元。
作為智能手環的開拓者,Fitbit的上市代表著可穿戴設備市場的逐漸成熟,得到了華爾街的肯定。但上市并不意味著Fitbit未來的前景一片光明。面臨著中國廠商的低價沖擊、蘋果手表的下行施壓和同行的激烈競爭,智能手環市場似乎正在重演智能手機的一幕。而能否繼續保持行業領先,Fitbit還需要更多的技術創新,而非商業拓展。
微信公眾號@貓叔在硅谷(leo77zheng)是新浪科技駐美記者鄭峻的個人原創稿件平臺。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聯想控股今天下午在香港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公司將在6月29日正式掛牌交易,股票代碼為3396.HK。聯想控股今天起開始在香港路演,包括柳傳志在內 的聯想控股高管都現身>>>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Fitbit上市:可穿戴設備第一股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50618/296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