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甲
最近阿里國際公關業務似乎不是十分給力,美國媒體接二連三揭阿里傷疤,有媒體分析別對阿里上市那么狂熱,是福是禍還說不定呢,更有分析師抓住了阿里上市文件中營收增長放緩的證據,以此來證明投資阿里的風險很大,而這些財務細節,在中國是不被關注的,欠缺專業性的中國媒體,早就被那幾千幾萬億的天文數字震住了。
阿里上市之路遭遇的最新重挫,來自于美國國會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發布的一份報告,提示投資阿里巴巴可能會有重大風險,并詳細解釋了這些風險存在的依據,例如VIE結構,創始人和公司的誠信問題,整個中國互聯網的腐敗和灰色現象等等。
平心而論,雖然報告的結論部分夾帶了一些私貨,例如美國對華貿易中數字產品逆差的問題,中國投資和金融體系開放問題等,但之前那些對阿里巴巴美國上市有巨大風險的論述,是十分客觀而中肯的。該報告提到,VIE目前仍是美國投資中國科技產業的唯一最佳途徑,但阿里巴巴在2010年對支付寶的單方面剝離,使其成為馬云的個人公司一事,使得VIE結構有較大風險,因為如果創始人或公司實際控制人盜竊公司資產,或作出其他違法行為的話,投資者面臨著無處說理的局面,因為美國司法體系對中國境內公司并無管轄權,而中國雖然默認VIE結構的存在,中國的司法體系卻并不認定其合法性。這個說法,我認為是該報告的最大價值和閃光點。
我之前寫過一篇“VIE結構沒問題,但不適合阿里巴巴”的文章,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VIE某種程度上更像是一種以信用為支撐的股權架構,更多時候要靠相關當事人私下的默契和個人信用來使其發揮作用,司法只是最終手段,卻不一定能靠得住。
當年新浪驅逐王志東時,如果王志東將新浪旗下幾個由自己直接控制的公司據為己有,新浪本身是毫無辦法的,那幾個公司是新浪上市公司利潤實現的主要途徑。類似的事情不是沒有,曾有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因管理者把公司資產竊為己有而鬧得沸沸揚揚,最終還是股東們同意給與其高額補償,才了斷這件事。如果當年新浪驅逐的是馬云而不是王志東,不知道會是什么結果,但就我個人看法而言,不能指望有信用污點的馬云能像王志東那樣按契約辦事,因為他對規則并無尊重。
馬云在對灰色空間的利用上,是天生高手,從沒有一個人會像他這樣能對空子鉆得那么無所不用其極,鎖定一切剩余價值揣入囊中。也有可能很多主意是他的團隊想出來的,而這些主意,對于一些專業的職業經理人而言,是羞于提出的,連想想都覺得羞愧。但馬云不怕,他專門就是干這個的,借用高額投入的公關團隊樹立起個人形象,然后再時不時做一些只有一部分人才能看懂的惡。反正還有另一部分人支持他,你的聲音不一定能蓋過他們,而馬云可自如游走于這個是非界限模糊的社會環境中,擷取其最大的利益。
美國這份報告是在周五盤前發出的,對證券市場并無多大影響,這份報告在國內受到的關注也不大。但這份報告對阿里巴巴的打擊是極大的,這一點業內人士心知肚明。而就在美國方面的報告出臺之后第二天,香港媒體又放出消息,說港交所愿意修改規則,并正接觸阿里巴巴赴港上市。
這種公關手段多次使用后,其實已變得惡俗化。阿里巴巴只是一家公司而已,去香港上市也就是恒生指數的4%,在納斯達克不足1%,沒必要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到處都在搶的香餑餑。在香港和美國兩地到處游走,拉一家打一家,本質上與那些哪家吃得好去哪家的流浪狗并無區別,吃相難看不說,丟人丟到家了。
阿里巴巴巧妙利用灰色空間為己謀利的同時,其實也在默默制造著更大的危機,這次的美國國會報告就是一例。我不相信在阿里上市之前不會有別的危機再度出現,也深信阿里今年的上市之路將充滿波折,如果最終無法上市,也毫不令人奇怪。不過好在,既然遇到麻煩后又扯上香港,馬云之前所提的通過“優才計劃”拿香港身份證的事情,又能派上用場了。沒有美國國會風險提示報告,大家都把這事忘了,期待馬云前往香港定居。
(葛甲供網易科技專稿,轉載請注明出處。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作家簡介:葛甲:互聯網發展史研究者和觀察者,“通俗互聯網”概念的倡導者,長期從事新聞出版,互聯網研究和輿情分析工作,是國家級核心期刊《網絡傳播》的專欄作者,著有《千萬網事》等專業書籍,現任職于五洲傳播網絡中心。
推薦閱讀
騰訊科技訊5月28日消息,久邦數碼(納斯達克證券代碼:GOMO)今天發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14年第一季度未審計財報。財報顯示,總營收同比增長63.0%,達到9670萬元人民幣>>>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40623/293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