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團隊初始成員沒有人離開,尤其在團隊產生嚴重分歧之時。史蒂夫·布蘭克回憶說,創業過程中與合作伙伴產生分歧,也意識到對方重要性,害怕失去這樣的搭檔,卻因此經常陷入內耗。初創企業來說,時間和錢都非常有限,創業者重要的是盡快找到解決問題方法,即便是將這個合作伙伴踢出局,最怕的是做決定時非常猶豫,延誤解決問題時機。
李開復也贊同史蒂夫·布蘭克做法,稱團隊如果把有限時間進行內耗、公司政治斗爭,甚至要團隊兩邊站隊,比如A和B找董事抱怨,C跟D找投資人找麻煩,那長痛不如短痛,直接將公司拆分或者讓其中一個創始人離開。李開復說,創業過程只有12個月,把兩三個月花在斗爭里,所浪費時間不僅是2/12、3/12、4/12,還會導致公司士氣不斷下降。
李開復對那位創業者表示,中國沒人是勉強來創業的。如果真正從內心相信事情能成,目標能達到,認為每天的工作是內心享受,大家就適合在一起創業,如果合作伙伴內心沒有這種聲音,真不愿意跟創業者一起干做,還不如找志同道合之人,而不是勉強對方。
創業無疑是艱難的。殺價幫創始人彭林曾透露,此前自己有個信念,認為可以把所有事情做好,但當投資人認為創業方向出現錯誤,一開始做法就是錯的,拒絕投錢時,團隊遭多重打擊,大家想法都變化,是否還能堅持韌性,一直將事業做下去,這考驗著每個人。
很多移動細分領域不再適合投資
早在2009年創新工場就將投資方向選擇在移動互聯網、電商、云計算等領域,尤其是押寶Android領域,并成功孵化出魔圖精靈、應用匯、豌豆莢等工具類型產品。
李開復認為,移動互聯網的速度要比PC快4倍,現在中國最聰明的創業者幾乎都跳入移動互聯網,互聯網巨頭也在積極布局,移動互聯網的盈利模式一定會找到。不過,如今移動互聯網作為創業方向太廣,里面有O2O,有衣食住行。
如同1996年、1998年馬化騰、李彥宏都在做互聯網,但慢慢會發現彼此做的方向不同。移動互聯網的投資策略也會越來越細分,創新工場會有不同小組來看移動互聯網細分領域,而很多領域已經被巨頭占據,不太適合創業者做,這些領域已不再適合投資。“如果一個大公司已經做什么領域,創業者再去創業,這個太沒有想象力,死亡概率太大。”
史蒂夫·布蘭克也表示,在美國創業失敗率同樣高于90%,自己也曾創業失敗,但投資者愿意繼續投資,又給了自己1200萬美元,這個故事說明創業失敗并不意味著恥辱,如果創業者失敗一次兩次,從中獲得經驗,變得更加聰明,將來就能使投資產生回報。
史蒂夫·布蘭克說,失敗只是創業的一部分,應有更健康的環境來面對這些失敗。成功的創業者,不應該重復巨頭們在做的事情,而應盡量完善自己產品特性。大公司沒有涉獵的,創業者應該看一下那些領域,同時還應該兼具勇氣與激情。
史蒂夫·布蘭克表示,自己在初創企業當中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做超出現階段能力事情。作為創始人來說,應該在第一天就必須知道的技能是什么,而不是在第三年才知道。
推薦閱讀
在海淘族日益壯大的今天,一位80后長沙伢子卻放棄年薪200萬元的谷歌工程師職業,回國創業把網店開上美國的“淘寶”亞馬遜、ebay。不到兩年,他創立的電子品牌Anker就“插上翅膀飛過海洋”,贏得美、英、法、德、意等>>>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李開復對話硅谷教父:你需要知道的創業8問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30329/264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