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辭去拉手網CEO近一年的吳波,以“美加樂”創始人身份重回公眾視野,但與過去低調的一年一樣,吳波并不愿談及和拉手的恩怨,以及團購行業的是非,只是用一句“所有拉手的決定我都200%同意”來表達他和投資人關系的友好。
吳波更愿意談他最新一次的創業:在做過軟件系統開發、視頻芯片、垂直門戶以及團購網站后,他將目光聚焦到傳統行業身上:一個全是互聯網從業者的創業團隊,要做一個零售品牌“美加樂”,和ZARA、H&M等零售品牌“搶生意”。
做了3年團購的吳波,把O2O這個概念加在這次創業之上,將美加樂定義為“O2O快時尚連鎖品牌”。這是一個聽上去有些晦澀的概念,如果還原到最簡單的道理,就是像小米用互聯網方法做手機一樣,吳波希望用互聯網的方式去做零售品牌。
哈佛《商業評論》曾提出一個“全零售渠道(Omni-ChannelRetailing)”概念,指在互聯網和電商發展的今天,零售商能夠通過各種渠道與顧客互動、包括網站、實體店、服務終端、直郵和目錄、社交媒體等等,傳統廠商除非采用全新視角,把各種迥然不同的渠道整合成全渠道的一體化無縫式體驗,否則很可能被時代淘汰。
這也是吳波構想的理論基礎:在美加樂用戶可以通過網頁、移動終端、店面隨時購物,店面里同時設有網上購物渠道,能夠展示更多的商品,用戶可以選擇在門店消費,也可以選擇快遞到家。
這樣一套邏輯背后最核心的是“系統”和“數據”,除了能夠實現全零售這樣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對商品銷售情況有所掌控,能夠隨時進行商品周轉調配,最終實現“零庫存”而提高效率。
海外品牌ZARA、優衣庫等雖然沒有做到全渠道,但已有先進的供應鏈管理體系,中國本土服裝等零售品牌卻在競爭中日漸吃力。吳波認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機會,他的信心來自于中國并不缺工廠和供應商。
據吳波介紹,美佳樂現在的團隊有幾十人,有一半都在從事系統開發,而另外一半則是在接觸供應商。“供應商都在主動找我們談,這個行業缺的是模式和文化。”
目前美加樂圈定的領域主要是服裝和建材,將以“美加樂服裝”、“美加樂建材”品牌做線下零售店,整個項目3個月前開始嘗試,并以服裝作為試點。吳波和他的團隊已經成功游說3家原本代理別家品牌的店面,改為做美加樂品牌,供貨商接入美加樂系統后進行供貨。
吳波對美加樂服裝的定位是“優良品質、合理價位”,價格水平與優衣庫、H&M看齊。“從第一天賣十幾件衣服,到后來每天幾百件,這個生意是能盈利的。”吳波說。
不過他拒絕透露這3個小規模試點店面的具體位置。他希望通過品牌合作的方式在全國開店,店長具有很高的自主權,能夠根據當地實際需求在系統里進行商品挑選,并實時追蹤數據調貨或者補貨。
這看起來就是一件解決IT系統的事情,為什么對于本土傳統零售品牌這么難?吳波認為系統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理念”:由于傳統品牌過去十幾年零售思路的固化,導致推翻原來的流程重新整合,是一件特別痛苦的事情。
那么美加樂靠什么和ZARA、優衣庫等競爭?吳波將答案歸納為“本土化的運營和營銷體系”。“為什么在中國互聯網行業都是本土的公司贏?原因就是都由本土團隊來做。”
在吳波的規劃里,美佳樂不僅僅做自己的品牌,還將和已有的傳統品牌,以互聯網的模式和文化,合作新品牌在美佳樂銷售。
問題是,對于一個初創業進入零售行業的公司來說,這樣一個攤子是不是鋪的太大了?
“我都創業做到這種程度了,做小的我就不感興趣了。我的觀點是,解決一個大問題才能成為大公司,解決小問題就是小公司,大的才有挑戰性,我選擇大的,我的夢想是成為中國的ZARA和H&M。”吳波說。
目前美佳樂的團隊里,并沒有傳統供應鏈渠道的人。吳波認為能夠真正給行業帶來的春風還是局外人,只有“新互聯網人才才會做改變”,比如手機做成功的是蘋果而不是諾基亞。
雖然吳波是信心滿滿,但還有許多懸而未解的問題未向媒體披露,而未來也未必是一條一帆風順的路。比如是否能夠做出來解決所有問題的數據分析系統?比如如何管理合作的門店?比如沒有特別懂渠道的人會不會在采銷上犯錯誤?比如如何調整和整合供應鏈?
吳波描述了美加樂種種美好的未來,但這樣一個創業才3個月的項目,實在還太早期。“有點兒虛是嗎?”吳波問現場媒體,“我也能夠理解你們的迷茫,等到年底美加樂能夠開到百家店以上的時候,你們就能夠明白了。”
不過即使有互聯網方法論,零售行業也不是一個簡單的生意,用“模式”和“文化”真的能改變這個行業嗎?
推薦閱讀
作為一家創業公司創始人,我最大的擔心并不是創業失敗,而是公司成為一家僵尸公司。這就像是電影《第六感》中,布魯斯·威利斯并未意識到他已經死去,而仍然想與妻子共進晚餐。一些創業公司也是這樣。這些公司似乎仍>>>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30314/262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