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2007年的春天,那時的紅孩子如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找上門來采訪的媒體一撥一撥。有財經雜志要給徐沛欣拍照,他找來了李陽、楊濤、郭濤,四個人以一個創業團隊的姿態聚在一起。攝影師不停地調動大家的情緒,情緒出來了的四個人中不知誰說了句:“咱四個像不像一個搖滾樂隊。”那時的四個人和他們的紅孩子誰也沒想到5年后的一幕——2012年9月25日,蘇寧電器在南京總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以6600萬美元全資收購紅孩子。在發布會現場,四人中只有徐沛欣出席,其他三人早在之前就陸續離開公司。而紅孩子的VC股東們更是無一人現身,對于他們來說,四輪8000萬美元的投資,占股超過60%以上,最終以6600萬美元賣出,這明顯是一筆虧多賺少的買賣。
在發布會上,作為唯一留下的創業團隊成員、董事長兼總裁徐沛欣用“心情澎湃”來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情。在兩日后的一次采訪中,他稱自己“有一點興奮,沒有沮喪也沒有失落。”不過另一位創始人李陽的表述則更加直白,直呼自己很郁悶,“在零售行業,你想把企業做好挺難,但要把企業做敗更難。”
已在2008年10月離開紅孩子的李陽,并沒有參與紅孩子與蘇寧的并購談判。在這場并購中,很多人替蘇寧不值,認為花6600萬美元收購一家處于頹勢的公司不劃算,這個價錢普遍高出之前猜測的估值。確實,對于哀鴻遍野的垂直電商投資者來說,能夠有人接盤,實屬不幸中的萬幸。也許正因為如此,徐沛欣才會“有一點興奮”,覺得紅孩子能被蘇寧收購已經算是不錯的歸宿。然而,對于真正的創業者來說,公司被迫出售就是失敗,因為紅孩子曾經是一家有理想的公司,它的理想絕對不是被人收購。
如日中天
在論壇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帖子《一個紅孩子員工寫給投資人的一封信》,帖主以馬丁·路德·金的口吻開頭:“我曾經有一個夢想,夢想加盟一個偉大的企業,去做一些能夠影響行業和改變一些東西的事情。我原來以為紅孩子是這樣的企業……”
是的,紅孩子曾經是一家這樣的企業。2003年李陽的太太王爽在北京開了一家母嬰用品零售店,靠著目錄銷售,很快就盈利了,看到市場潛力的夫妻二人開始共同經營。2004年春節剛過,李陽就關掉了自己的廣告公司,與三個朋友一起成立了天津紅孩子商貿有限公司,這就是那個最初的“四人搖滾樂隊”,李陽、楊濤、郭濤、徐沛欣,四人分別投資60萬元、60萬元、40萬元、40萬元,沒有人占控制權,而這也是很多創業公司的普遍狀況,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做事,不會考慮太多股權結構的事情。
靠著目錄銷售,紅孩子以火箭速度成長,2004年實現營收600萬元,2005年4000萬元,2006年1.2億元,2007年4億元,2008年突破10億元。
那時的市場,對于紅孩子來說生正逢時。母嬰市場如井噴般爆發,樂友、麗家寶貝也在同一時期崛起。與此同時,曾在上世紀上半葉興起于歐美的目錄銷售也開始與中國市場嫁接,麥考林、愛嬰室、小康之家……一本本琳瑯滿目的產品目錄進入中國家庭。強勁的增長獲得了投資者的關注,2005年年底,紅孩子出讓30%股權,獲得北極光和NEA250萬美元投資,成為母嬰渠道領域第一個拿到風投投資的企業;很快,2006年北極光和NEA追投300萬美元,持股比例上升至50%,2007年,紅孩子拿到KPCB第三輪2500萬美元投資,VC持股超過60%,對于VC來說,占這么多的比例是不合常規的。
不過市場的繁榮并沒有讓問題暴露,從2006年至2008年,紅孩子的營收都在成倍增長。從2009年開始,紅孩子增速放緩,據公開資料顯示:2009年營收15億元、2010年15億元、2011年10-15億元、2012年16.2億元。而與此同時,曾經被紅孩子拋在身后的老對手樂友卻開始厚積薄發,到2012年,紅孩子的銷售額還不如樂友一個零頭。更要命的是,電商領域的競爭日顯殘酷,資本瘋狂進入,大佬紛紛參戰。以2008年為分水嶺,之前的紅孩子一路高歌猛進,之后不進反退。2008年時,紅孩子、京東、當當的營收規模相當,分別是10億元、13.2億元、7.6億元;可到了2011年,三者營收變為了10-15億元、309億元、36億元,紅孩子掉隊了。
2008年10月離開紅孩子的李陽,不能接受公司被迫出售的事實,“我走的時候,這個企業基本做到了中國第一。”是的,紅孩子用4年時間成為冠軍,可接下來的4年,它墜落的速度同樣如水銀瀉地。
成敗皆兄弟
關于紅孩子的敗落確實有些詭異。它的定位沒有問題,母嬰產品、電商,這都是市場空間巨大,增長迅速的高成長行業,兩頭都占了的紅孩子怎么就做不下去了呢?有好事者將主要原因歸結為創始團隊的分崩離析。
4個創始人,2007年郭濤離職,2008年李陽夫婦被通知離開,2011年楊濤離職。尤其是李陽的離開對公司震動很大。而他離開之后,從2009年起,紅孩子剛好一蹶不振,不知是巧合還是其他。
李陽一直被認為是紅孩子的業務靈魂,而另一個靈魂人物徐沛欣被稱為資本靈魂。紅孩子最初脫胎于李陽、王爽夫婦創立的母嬰用品小店。像所有共同創業的夫妻一樣,兩個人親力親為地經營生意,毫無疑問他們對紅孩子的感情最深,對母嬰產品的理解最深。
而徐沛欣最初是以投資人的角色進入公司的,除了紅孩子,他還有其他生意,但他非常聰明,對資本熟悉、視野開闊、思維超前。
照理說,這兩個人如果優勢互補、強強聯手,紅孩子必定前途無量,公司前4年的發展也確實讓人看到了這樣的苗頭,可惜之后的故事卻滑向了另一端。
開始時,徐沛欣并沒有過多介入公司的具體運營,不過情況從2006年發生變化,紅孩子完成第二輪融資后,不擅于與投資人打交道的李陽、楊濤,邀請徐沛欣出任CEO,負責與投資人溝通,李、楊二人任執行總經理,負責業務。
之后,由于背景、性格各方面的不同,徐、李二人在公司戰略上產生分歧。分歧一、做強還是做大。李陽堅持做強母嬰業務,主要考慮利潤,為此還貼牌生產了紅孩子自有母嬰產品,以提高毛利;徐沛欣則堅持做大,主要考慮銷售額,為此在品類上向化妝品、日用品、3C、IT產品延伸,他的理想是做一家零售企業。甚至除零售外,還計劃進入物流、傳媒、金融領域。分歧二,李陽堅持創業文化,而徐沛欣則想推行職業經理人文化。李陽是個重感情、講義氣的人,尤其對跟他一起創業的人非常信任。這些元老也確實對他和公司鼎力相助,不計回報。有員工這樣描述公司創業時的情形,“紅孩子是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成長起來的,是全體員工在馬路上一本書、一本書地發出來的,是不分職務高低,一單貨、一單貨地送出來的,是一群年輕人為了理想拋家舍業奮斗出來的……”
推薦閱讀
【速途論道第292期 第九城市私有化傳聞原因何在?】速途專欄作家袁昆發起話題:昨日,網絡熱傳九城將進行私有化,我認為有兩個原因,股份制度有失公平性,很難做到均勻分配。其次,第九城市已存在運營失利,公司虧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紅孩子:創業成敗皆兄弟 風投很冤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30314/262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