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對中國人來說永遠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基于吃飯,十年前張濤做了大眾點評。但大眾點評上大而全的信息經常會讓人在選擇餐館的時候頭暈眼花。
“飯本”創始人陳萌滄告訴騰訊科技,最初做飯本的目的就是希望解決自己在使用大眾點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找地方吃飯最主要的途徑還是打電話給我的朋友,直接讓他們推薦。飯本要做的首先是還原這種線下關系,最后通過數據的留存、挖掘再組織,讓它成為你的吃飯助手,一個真正的飯本。”
飯本的第一版給外界的印象是“通過好友點評找靠譜餐廳”。用戶在飯本只能看到來自好友的推薦:稱贊某一家餐館或吐槽某一家餐館。“只來自好友”這種嚴格的限制是為了“寧缺毋濫”。
不過在吃飯這件個性化的事情上,即便是朋友,可能也會有完全不同的口味。事實上,陳萌滄把飯本中的“好友”定義為用戶關注的人,這些人可以是生活中的朋友,也可以并不相識,但用戶關注他的原因只是因為對方是美食達人。美食達人的內容加上朋友的內容,這就更有利用用戶做出判斷。
飯本的特點之一是用戶在點評時必須拍一張照片,這雖然增加了用戶的使用成本,但也保證了最初點評數據的真實性。而一開始設置較高的使用門檻,也有利于找到典型用戶,以奠定社區的氣質和氛圍。
對一款有“社交”屬性的產品來說,用戶活躍度非常關鍵,但陳萌滄表示,他并沒有希望用戶像刷微博一樣天天泡在飯本里。“如果我有20個好友,每個好友每周能貢獻兩到三個地方,一段時間后,你在北京‘去哪吃’的問題就基本解決了。”陳萌滄說。
而過去幾個月, 飯本的信息正變得更加開放,用戶不僅可以看到好友的點評,同時也能看到陌生人的點評以及好友對他們看到的點評進行的反饋。
近期飯本做了幾次更新,并且即將發布2.0版本。陳萌滄強調,飯本不是一個垂直的美食微博, 社交化只是手段,核心目的是要通過社交化的模式,讓用戶用一種更聰明更省力氣的方式發現餐館并且甚至更重要的是:保存這些資料,方便的整理它們。
“社交”,包括導入現有的社交關系只是第一步,在用戶和數據量逐漸豐富之后,飯本正打算實現更為重要的事情:讓用戶極其方便地將通過社交搜集到的零散信息變成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個性化的、易于提取、易于編輯、樂于分享的——這種情況下, 即便一個點評都不發的用戶, 依然有屬于“自己的飯本”的內容。而他的飯本內容也能非常方便地分享給自己的好友。
飯本陳萌滄問答:
問:你做飯本最初的想法是希望解決一個問題,還是覺得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陳萌滄:還是希望解決問題,也就是點評的可信度和個性化。陌生人點評的最大問題是,你不知道這些人是誰。你進了一家店,有的人說貴,有的人說不貴,因為他們的收入和你不同,對東西的品味也不一樣。你看一款飯館推薦軟件的五星火鍋店,前幾十名全是海底撈,這不是我需要的。所以這兩年除非去一個完全沒有朋友的地方,否則我去過的好地方基本都是朋友推薦的,而我的產品也希望還原這種線下關系。
問:如果我選一個餐廳,不是跟朋友一塊兒去吃,我可能更注重類似美食達人。因為我和朋友的口味并不一樣。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陳萌滄:那你關注飯本上的美食達人就好了。所謂好友關系并不是說你在這上面只能是固定在現實生活中的這些人,那這個產品就沒有辦法玩下去了。我們的產品首先是讓你導入已有的社交關系,接下去就是讓你找到和你口味相近的飯友,甚至是一些帶有光環的美食達人。
問:說到還原“吃”的社交,你現在是更注重用戶對一個地方的點評,還是好友間的互動?
陳萌滄:并重。因為現實中的好友也是這樣,有的人特別會吃,有一群人會跟著他吃。吃完他推薦的館子,也會給予反饋,而推薦的人則會獲得成就感,因為你幫到了朋友。
問:新浪微博上也可以看到有很多人拍餐廳的分享,在哪吃的飯。你怎么看這種情況?
陳萌滄:他的數據不可留存,也不能再組織加工成有用的內容,為我所用。
推薦閱讀
[導讀]打造一流的高管團隊需要樹立招聘的標準以及保持對員工的忠誠。 【如何打造最一流的高管團隊?】 美國著名投資公司 Andreessen Horowitz 的聯合創始人 Ben Horowitz 近日發表博客稱,作為一家公司的CEO,你的首要>>>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飯本:從“美食社交”到個人美食管理平臺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30305/261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