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多所高校出臺政策響應“黃金十條”
鼓勵創業
收益七成以上歸個人
去年8月,我市借鑒硅谷模式,出臺了《關于促進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創新的若干意見》,人稱“黃金十條”。昨日,記者了解到,時隔半年,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及江漢大學等5所高校已出臺政策,華中師范大學、武漢紡織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已出臺草案或正在醞釀,鼓勵在校教師學生創業,與“黃金十條”相呼應。
離崗創業3-8年保留身份
出去萬一創業失敗,回不來怎么辦?這是高校教師普遍的“后顧之憂”。
記者了解到,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出臺的政策,均允許和鼓勵在校教師離崗創業,3-8年內保留原有的教職工身份和專業技術崗位。據了解,這一政策在全國堪稱走在前面,國內高校一般只保留5年。
“過去在校老師創業,都是私底下做,心里背著沉重的負擔。如今不但可以公開創業,而且受到學校鼓勵,合理合法地施展才華、獲取收益,不用擔心后路。”多所高校產業集團負責人均向記者表示。
收益分配達到七成
華中科技大學產業集團負責人童俊介紹,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該校對于教師創業收益分配,一直有“55開”的政策。許多高校也遵循這個慣例。
昨日,記者了解到,新出臺的這一批政策,普遍將創業者的收益分配比例提至七成。江漢大學更是提到了80%。武漢大學明確提出,對于特別重大的科技成果產權和股份轉讓,采取“一事一議”和“特事特辦”的方式處理。
童俊介紹,這一政策的出臺在該校老師中反響很大。春節前后,他陸續接到了許多教師和課題組的申報,要求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或者技術入股,“我們的工作現在是被老師們趕著跑。”他正想辦法將申報流程盡量簡化,以適應教師和課題組的要求。
培養高校背景的企業群
在漢高校均表示,將加強與高新區和企業的深度合作。多家首次把涉及成果轉化的院系、部門協調起來,或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有組織地轉化成果。
據介紹,武漢大學將在5年內,新增100個產學研聯盟、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實踐基地、企業博士后流動站、聯合實驗室、共同扶持創業企業等機構,增派100名干部、技術人員以及博士研究生到高新區企業和服務機構掛職,完成100個企業合作技術開發項目。
華中科技大學將通過共研項目、共建技術中心、共建產業技術聯盟等合作方式,取得一批原創性成果,攻克一批關鍵技術難題,在東湖高新區形成具有華科大背景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企業集群。
9校入駐未來科技城
去年12月,湖北省大學科技園開工建設。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9所高校入駐,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該科技園規劃面積3408畝,位于光谷未來科技城。籌建之初,先后共有39所高校提交了項目申請,172項科技成果申請入園轉化,最終,華中科大光電子企業加速器等9個項目入駐。
記者了解,該科技園中,有薄膜太陽能電池等高新技術,在光電子、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有突出的產業特色。
推薦閱讀
武漢多所高校出臺政策響應“黃金十條” 鼓勵創業 收益七成以上歸個人 去年8月,我市借鑒硅谷模式,出臺了《關于促進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創新的若干意見》,人稱“黃金十條”。昨日,記者了解到,>>>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武漢:鼓勵創業 收益七成以上歸個人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30301/261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