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人:科技部創新體系建設辦公室主任 徐建國
政策背景
增強企業創新能力,關鍵是人才。統計資料顯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研發機構中,平均每個研發機構只有58人;而世界500強企業在中國建立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少則幾百人,多則幾千人。只有13.4%博士畢業研發人員在企業,而他們只占企業研發人員總數的1.1%。
培養把圖紙變成工藝的工程師
為破解企業創新人才匱乏的難題,近年來有關部門在組織實施 “千人計劃”等各類重大人才計劃,華能、商飛等大型企業引進了一些“千人”,另有許多“千人”自己創辦了科技型企業。
為讓更多科技領軍人才向企業聚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意見》 明確指出,在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等相關重大人才工程實施中,繼續支持企業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大力引導和支持歸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同時,支持企業加強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培養科技領軍人才和優秀創新團隊。
與高校、院所不同的是,企業更需要能把圖紙變成工藝、把設計變成產品的工程師。為此,有關部門實施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目前加入該計劃的在校生人數已達3萬余人。
為給企業培養更多“實戰型”科技人才,在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等計劃的過程中,《意見》特別強調了“聯合培養”制度:推行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和“雙導師”制,鼓勵高等學校和企業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實施培養,共同評價培養質量。
鼓勵院校人才向企業流動
截至目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依然是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聚集的重鎮。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有一些科技人員走出“高墻”,到企業中施展身手,但到目前為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吸引力還是明顯勝過企業,不愿意到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工作的現象比較普遍。
為此,《意見》提出了“雙向流動”的思路:通過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流動機制,鼓勵創新人才在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和企業之間雙向流動、兼職。在機制方面,首先要改革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起開放、競爭、流動的用人機制;同時,要通過相關部門和企業的共同努力,縮小企、事業單位在“三險一金”、職稱評定等方面的差距,為研究員、教授等到企業工作提供更好的保障;此外,要完善落實股權、期權激勵和獎勵等收益分配政策,以及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收益政策和人事考核評價制度,鼓勵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科技人員以到企業工作或創辦企業等方式轉化科技成果。
對科技人員而言,合理的評價機制至關重要。《意見》明確指出,通過完善評價制度、構建長效機制,繼續支持實施企業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科技特派員等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的做法;并采取優先晉升職務、職稱等措施,獎勵服務企業貢獻突出的科技人員。
強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鑒于我國科技資源的分布現狀,在較長時間內,產學研合作仍是企業利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徑;借用“外腦”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是絕大多數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現實選擇。
作為產學研合作的有效組織形式,近年來在科技部等相關部門的聯合推動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迅速。目前在重點產業領域已構建了95個聯盟,整合2000多家行業領軍企業、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創新力量,初步營造了產學研用緊密結合、上中下游有效銜接的創新生態。
為給企業提供更多“外腦”,《意見》特別強調,要“充分發揮聯盟服務產業技術進步的作用”,并制定了多項剛性措施:深入開展聯盟試點,支持聯盟制訂技術標準,編制產業技術路線圖,承擔重大科研任務,構建聯盟技術研發、專利共享和成果轉化推廣的平臺及機制;探索依托符合條件的聯盟成員單位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這些措施的實施,將進一步強化龍頭企業在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促進產學研用的緊密結合,有望帶動高層次人才等要素向企業流動和集聚,提升企業科研人員的創新水平。
推薦閱讀
蘋果的股價較之9月705美元的高點已經下跌了36%之多。 導讀:投資通訊專家、MarketWatch專欄作家赫伯特(Mark Hulbert)撰文指出,蘋果的股價之所以會持續下跌,難以止步,華爾街分析師們不愿意輕易調降自己預期的行為要>>>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讓企業成為科技人才高地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30227/260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