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虎嗅、雷鋒,我平時都經常看。作為早期投資人,沒有比這更方便地了解國內科技創業動向的方式了。”戈壁投資合伙人童瑋亮毫不避諱地向南都記者表示,他正是時下不斷涌現出來的多家科技博客網站的忠實讀者。
事實上,像童瑋亮這樣的讀者在投資圈內并不少見。“早期投資是個挺苦逼的活兒。我們這些投資人天天起早貪黑地跑在外面看項目,一邊還要快速學習吸收新的科技和行業知識,科技博客用最快的速度、簡明扼要地向你傳遞行業最新的idea。”另一位早期投資人對南都記者說。
或許正是信息大爆炸時代,人們對于知識獲取需求的改變,讓科技博客這個早已在互聯網上存在了十幾年的元老級概念再度“逆襲上位”。從2010年至今,國內科技博客界已涌現出諸如36氪、雷鋒網、虎嗅網、PingWest、鈦媒體等多家新創網站,據南都記者了解,這幾家科技博客網站均已獲得天使輪或A輪融資,有的甚至已開始啟動B輪融資計劃。
逆襲上位
與移動互聯網上眾多層出不窮的新概念不同,“科技博客”是一個起碼有著十幾年歷史的元老級概念。最初,作為眾多博客類型中的一個分支,科技博客大多是由一些資深的互聯網從業者,如Keso、白鴉等,憑自身興趣驅動而撰寫,賺名聲的意味遠遠大過于實際以此來賺錢為生。
此后幾年間,雖然也曾陸續出現過一些專業的科技博客網站,試圖通過組織專業團隊采寫科技內容,或是聚合知名博主的方式來分得一杯羹,但大多最終因為運營成本過高、盈利模式缺乏等原因而歸于平靜。
直到2010年9月,美國老牌互聯網門戶公司AOL宣布以3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知名互聯網科技博客TechCrunch,而TechCrunch創始人邁克爾·阿靈頓同時也向外界透露,早在AOL收購TechCrunch之前,后者已實現盈利,年利潤約為1000萬美元。此外,2012年美國另一家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年收入預計為1200萬美元左右,盈虧已只在一線之間。或許正是在TechCrunch和BusinessInsider等海外科技博客商業模式的啟發下,自2010年36氪成為國內第一個公司化運作的新興科技博客之后,雷鋒網、虎嗅網、PingWest、鈦媒體等后來者也在2011年至2012年間迅速跟進。與以往科技博客網站的境遇所不同的是,這一撥科技博客創業公司受到了資本市場的更多關注和青睞。
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國內新媒體批評者胡泳看來,這一撥科技博客網站再度“逆襲”,主要是近年來移動互聯網上大量新技術和新應用的出現,使得人們對于獲取與這些新技術、新應用相關的知識的需求不斷增加。與胡泳的觀點類似,2008年成立的科技博客愛范兒北京運營負責人黃龍中也認為,以科技博客為代表的新媒體之新,不在于內容,也不在于用何種技術手段將內容呈現出來,而在于內容的傳遞渠道和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
正因如此,黃龍中才格外重視這些新的信息傳播渠道。愛范兒不僅是第一家進入微信媒體平臺的科技媒體,也在去年年底率先推出了獨立app。據黃龍中透露,愛范兒的團隊成員甚至每天在微信上用愛范兒的官方賬號人肉回復數百條讀者反饋,才使得愛范兒在微信上的活躍度明顯高出其他科技博客媒體。
放水養魚
從本質上來說,科技博客有著媒體和互聯網的雙重屬性。南都記者在采訪時發現,決定一個科技博客最終是媒體化屬性更重,還是互聯網屬性更強烈的關鍵,除了與其自身的商業模式相關之外,也與創始人自身的背景出身有著某種程度上的暗合。
以目前國內崛起最快的科技博客36氪為例。其創始人劉成城向南都記者坦言,36氪的創始團隊頗為“屌絲”,多半是他在北郵讀書時的同學。因此,從36氪創立之初起,這群理工科背景出身的年輕人的思路就更偏向互聯網,而非媒體。
“按照一個互聯網產品經理的思路,36氪的定位首先是只關注互聯網創業,它的讀者以互聯網創業者(包括潛在想創業的人群)和投資人為主。因此,這個用戶群體有什么樣的需求,我們只要去滿足他們就是了。”劉成城向南都記者這樣解釋他的商業邏輯。
從這個角度來看,整個36氪即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36氪這個媒體平臺,用來滿足創業者想要了解最新的科技信息,以及他們自己的創業公司需要被報道的需求;另一部分則是36Kr+的在線融資服務平臺,用來滿足創業者想融資和投資人想了解更多新項目的需求。劉成城向南都記者透露,2013年他們還準備啟動在線招聘服務平臺的搭建計劃,同時在創業和投資這一垂直領域挖掘更多的需求點。
相比之下,更早于36氪而進入科技博客圈的愛范兒卻有著更濃厚的“極客”味道。這與其創始團隊最初完全受興趣驅動創立愛范兒不無相關。
盡管愛范兒目前已投入商業化運作,并在北京和廣州兩地設有專業團隊,負責編輯、技術和線下活動等工作,并因為一直以硬件類報道見長,從而獲得了不少來自硬件廠商的贊助收入。但黃龍中卻向南都記者表示,愛范兒要走的是一條和36氪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在他看來,在把握住不斷變化的信息傳遞方式與習慣中,同時在內容上也需精耕細作,目前愛范兒一個“種樹”的過程。
不同于劉成城和黃龍中,鈦媒體的創始人趙何娟則是科班出身的傳統媒體人。在創業之前,她曾任職于財新傳媒《新世紀》周刊和財新網。2012年10月,她正式從傳統媒體中“出逃”,創立鈦媒體。
趙何娟用華爾街日報旗下由沃爾特·莫斯伯格和卡拉·斯韋什兩位著名的科技記者共同發起的科技博客AllThingsD來向南都記者解釋她對鈦媒體未來發展的構想。在趙何娟看來,科技博客正是在主流財經媒體繼續細分化的趨勢下派生出來的一個分支,但與真正意義上的自媒體相比,它又有著更強的專業性、連續性和更寬泛的報道范圍。
以AllThingsD為例,旗下主要有九位撰稿人,各自負責一塊專業領域,如莫斯伯格以數碼產品評測和個人技術專欄著稱,而斯韋什則專注科技行業政策和重大新聞評論。但這并不意味著AllThingsD就只有這九個人,圍繞著他們,還有一個專業團隊負責將他們提供的內容分別以圖片、語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出來。此外,趙何娟還認為,也可以配備一定的采編團隊,制作相對客觀的第三方調查報道,與明星撰稿人的觀點性文章相互呼應。“優質內容和創新的呈現方式仍是現階段關注的重點。”
“造血”之困
在這一撥科技博客潮來臨之前,“博客經濟”之所以難成氣候的主要原因,即在于難以在盈利模式上找到出路。
童瑋亮向南都記者指出,在傳統思路下,廣告和用戶付費是媒體最主要的兩大盈利模式。而互聯網廣告的定價模式是以網站流量和有效點擊數作為最重要的參考標準。當互聯網流量被幾大主要的門戶網站所把持,要靠內容來吸引用戶的博客自然無法從廣告上獲得足夠的價值變現。至于用戶付費,盡管一直有人說“只要內容做得足夠好,足夠獨特,自然會有人愿意為之埋單”,但在現實中,這更多只是一種美好的期許。
因此,這一撥科技博客能再度受到風險投資的青睞和熱捧,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有諸如TechCrunch、BusinessInsider等海外科技博客在盈利模式上的創新嘗試在先。而在國內,在盈利模式上走得最快的36氪于2011年8月上線了第一個版本的融資服務平臺“36Tree”,并經過一年多的嘗試,摸索出一條“先由融資顧問對在線遞交BP進行篩選,再挑出其中的優質項目與對口VC進行線下對接,對接不成功的項目再最終公布在36Tree的網站上以尋求更多風險投資人的關注”的服務模式。
36氪的天使投資人王嘯告訴南都記者,正是因為在科技博客的讀者群中做了更細分的定位,才使得36氪在探索盈利模式方面更有針對性,也比其他科技博客走得更快。不過,童瑋亮表示,即便是定位精準,類似36氪和AngleCrunch這樣走增值服務盈利路線的科技博客,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同樣會受到不小的挑戰。
“你首先得非常了解融資這回事,了解創業者和投資人的需求,能夠準確地提煉出每個項目的關鍵要點,最好還能概括出亮點所在。同時,就網站上公布的項目而言,還必須掌握好量與質的比例。門檻定得過高,會導致項目數量稀少,投資人就不會愿意經常上來看;而門檻定得過低,項目質量沒有保障,也會影響投資人的瀏覽次數。”童瑋亮解釋道。
不過,王嘯和童瑋亮也向南都記者表示,目前大多數愿意投資科技博客的VC機構和產業投資機構,在更大程度上仍是看重其戰略意義。
“對VC機構來說,投資這類科技博客可能直接賺不到什么錢,但卻能從中優先發掘出更多好的項目,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變相的增值過程。而對于傳統媒體集團來說,投資或收購科技博客則在更大程度上是出于對新媒體事業的布局。”童瑋亮表示。
在眼下幾家小有名氣的科技博客中,由原《中國企業家》雜志執行總編李岷創辦的虎嗅網即獲得了浙報集團傳媒夢工廠的投資。而劉成城也向南都記者表示,36氪曾經拒絕過某互聯網門戶巨頭的收購邀約。對于被大公司收購,胡泳向南都記者提醒到,能在激烈競爭中嶄露頭角的科技博客,大多帶有鮮明的極客特質,而被大公司收購卻是一個走向大眾化的過程。這兩者之間存在著永恒的矛盾,能否處理得好是被收購后的科技博客能否繼續成長的關鍵。
目前,盡管幾家科技博客的創始人都向南都記者表示,投資方并沒有在盈利方面給出任何壓力,但用趙何娟的話來說,這一次的嘗試“既是在為自己找出路,也是在為整個行業找出路”。
相關閱讀:
【36氪:我不是博客請叫我“服務提供商”】
36氪創始人劉成城:“如果只做媒體,大多數科技博客最后都得死。”
“賺不到錢,又無法快速規模化———如果只做媒體,估計最后都得死。”盡管被普遍認為是這一撥科技博客中起步最早的代表之一,但36氪的創始人兼CEO劉成城卻對科技博客的前景并不樂觀。而在他眼中,發展了兩年多的36氪早已不僅僅是一個科技博客。
以“搬運工”方式進入
在2010年成立之初,36氪一度以“TechCrunch中文站”的身份亮相,直到幾個月后,才正式更名為36氪。報道的內容,最初也多以翻譯TechCrunch的文章為主,逐漸才過渡到一半原創一半翻譯。
這種以“搬運工”的方式進入科技博客圈的做法,讓博客圈和媒體圈的很多專業人士頗不以為然,但卻正對了不少互聯網技術從業者的胃口。尤其是在新技術和新應用迭出的2011年,36氪的網站上不斷更新的有關國外最新技術動態和明星創業公司的報道,經由微博這個巨大的流量入口的轉發傳播,迅速地為網站積累起了相當的用戶規模。
劉成城向南都記者坦言,36氪的創業團隊以理工科背景為主,翻譯或原創出來的文章被批評說文字不夠精美或是觀點不夠鮮明并不奇怪,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重視內容質量。
劉成城信奉另一套邏輯,即36氪首先是面向“互聯網創業者”這個特定人群服務,它所提供的并不是一段精致的文字或是某個很鮮明的觀點,而是全球最新鮮的科技創業idea。至于到底是原創的還是翻譯來的,對這個特殊的讀者群來說,并無二致。
最踴躍嘗試盈利模式
盡管36氪目前實際的收入來源仍以網站廣告和線下活動贊助為主,但在國內科技博客圈中,它卻是在盈利模式上進行最多嘗試的一個。
由于36氪的讀者以互聯網創業者和早期風險投資人為主,劉成城首先想到的就是將這二者連接起來。2011年8月,36氪上線“36Tree”在線融資平臺。據劉成城介紹,在這個看似簡單的供創業者在線遞交商業計劃書、供投資人在線瀏覽的平臺背后,36氪不僅需要組織專人對商業計劃書中的要點和亮點進行重新提煉,并按項目質量進行初步篩選,同時,對于優質的項目資源,還會定向推薦給合適的投資人,并組織雙方會面。
經過一年多的免費嘗試,今年1月7日,36氪再度上線的“36Kr+”正是在“36Tree”基礎上的改進版。而劉成城也向南都記者透露,今年將會在融資對接服務上嘗試收費。
另一方面,根據36氪在2012年報道的489個國內創業項目的統計數據,不少項目在被報道過之后,還會收到外部的合作請求和應聘請求。對此,劉成城也向南都記者表示,36氪將在2013年嘗試推出招聘服務。
正是因為有了“專注于互聯網創業”這個定位在先,在劉成城的邏輯里,36氪早已脫離了一個科技博客的發展思路,而成為圍繞互聯網創業者這個特殊人群的全方位服務提供商。“他們需要了解國外的科技資訊,自己的創業公司需要被報道,我們就給他們提供36氪這個媒體平臺;需要融資,我們就提供36Kr+這個融資平臺;以后可能還有招聘平臺,等等。”劉成城向南都記者這樣表述自己的商業邏輯。
【愛范兒:愛“硬件”愛卡位】
愛范兒負責人黃龍中:“新媒體之新不在于技術,在于信息傳播渠道的變化。”
曾有人作過一個有趣的比喻,稱36氪是科技博客圈中的“微軟”,而愛范兒則更像“蘋果”。與定位清晰、兩年來大刀闊斧地開拓自身商業模式的36氪相比,愛范兒的科技博客“味道”的確要來得更純正一些,但愛范兒北京運營負責人黃龍中卻向南都記者表示,愛范兒要探索的是一條和36氪截然不同的商業化道路。
硬件報道見長
“我們主要是興趣驅動,要是放在現在,估計沒什么機會了。”面對這一撥科技博客投資熱潮,黃龍中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禁不住感嘆。
彼時,國內科技博客界仍以少數愛好者的業余興趣為主。黃龍中等人從電子消費品領域入手,根據自己的觀察和理解撰寫博客,為愛范兒建立起一種和傳統媒體報道風格迥異的獨特“范兒”。
2009年,愛范兒陸續接到諾基亞等硬件廠商召開新品發布會的媒體邀請,這讓從未真正涉足過傳媒行業的愛范兒團隊頗感意外,也開始動心組建專業團隊,投入商業化運作。此后,愛范兒開始吸收外部作者為網站供稿,報道內容從以硬件為主逐漸延伸到對社交媒體、移動互聯網等領域均有所涉及,報道形式也從最初的評論分析演變為包括現場快速報道、深度討論、高端訪談等多種形式,同時,諸如愛創會、愛范會等線下活動也開始逐一落地。
2011年,愛范兒被《新周刊》雜志評為“年度小眾網站”,并稱其為是“中國最注重內容的科技網站”,在黃龍中看來,新媒體之新,不在于內容,也不在于技術,而在于信息傳播渠道的變化。
他特別向南都記者強調,愛范兒是第一個進入微信媒體平臺的科技媒體,每天發布1-2條精華的文章。這樣的頻率不僅不會對讀者形成打擾,反而得到不錯的反饋。同時,愛范兒在2012年末又推出了獨立app。在黃龍中看來,科技的發展使得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變得越來越多種多樣,在無法預知目標讀者究竟會選擇何種方式的情況下,最保險的做法就是在每一種方式上都占好位置。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與愛范兒的目標讀者定位相對寬泛不無關系。
廣告模式未必不通
與36氪專注于互聯網創業不同,愛范兒所報道的內容雖相對較為寬泛,但仍以起家時的“看家本領”硬件類報道見長,在硬件廠商那里已積攢起不錯的口碑。因此,在愛范兒的收入來源上,硬件廠商對其線下活動的贊助占了相當比例。此外,愛范兒還專門設有一個名為愛范會的線下活動,聚焦終端消費者和廠商,為后者進行新品推廣等提供平臺。
在黃龍中看來,除了增值服務外,廣告模式對科技博客而言,也未必此路不通。盡管在傳統的廣告思路之下,流量越大的媒體,廣告越值錢,對于流量相對細分的科技博客來說,并不占優勢。但正是因為細分,才讓某一些特定廣告的投放變得更精準,從而可能帶來更大的廣告價值。
贏家
【TechCrunch:牛博傳奇】
作為國內多家科技博客學習的榜樣,TechCrunch究竟有多牛?
2005年6月,互聯網律師出身的邁克爾·阿靈頓創立該科技博客,并成為最主要的撰稿人之一。目前,該博客網站的日訪問量已超過1200萬IP,每天收到的網友評論和回復達3700萬條以上。
在有“創業天堂”之稱的美國硅谷,得到TechCrunch的關注,幾乎已成為每一家創業公司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而其每年在紐約和洛杉磯舉行的線下創業者展示活動TechCrunchDisrupt,門票價高達近2000美元,卻仍常常一票難求。
2010年9月,美國老牌互聯網門戶公司AOL宣布以3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TechCrunch。一年后,TechCrunch的收入增長了50%,利潤翻了3倍,獨立訪問量增長了25%,PV增長了30%。但與此同時,阿靈頓卻因為發起了一只風險投資基金CrunchFund,而被AOL集團質疑違背了新聞的利益沖突原則而遭解雇。
此后一段時間內,TechCrunch的影響力急轉直下,直到2012年10月,AOL集團與阿靈頓重歸于好,TechCrunch的業務才重新有所起色。
推薦閱讀
距去年9月蘇寧宣布收購紅孩子已有近四個月的時間,這起轟動一時的電商收購如今整合進展如何? 紅孩子內部人士向騰訊科技透露,蘇寧對人的整合已經開始。目前,紅孩子已整體裁員15%,蘇寧一位高管也已進駐紅孩子。目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風投熱捧國內科博:不看重盈利為戰略意義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30114/256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