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壓力之下,民間資本成了“香餑餑”。從5月份至今,中央相關部門以及企業,特別是地方政府,紛紛出臺旨在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相關壟斷行業的政策和意見,掀起一輪力邀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的熱潮。但效果卻并不理想,短期看也不現實。原因何在?
9月17日發布的金融業“十二五”規劃明確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而此前的5月份,銀監會、國資委、證監會、交通部、衛生部和鐵道部紛紛出臺旨在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相關壟斷行業的政策和意見。
經濟增長下行,投資拉動成為現階段“穩增長”的主要手段。在自身缺乏資金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引入民間資本就是其必然選擇。
但各地密集出臺的鼓勵政策,其實際效果如何卻不好估量。且從目前看,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還不太現實,進展不夠理想。面對中央部門出臺的42項落實國務院“36條”政策的細則和地方政府出臺的一批壟斷行業項目,民資卻在門前彷徨猶豫。根源何在呢?
從制度設計上看,引導民資的新36條是框架性、綱領性的,操作性不強。從5月開始先后出臺的42項實施細則,至少存在兩大問題:一是仍然不夠細、操作性仍差,大部分條款都是重復過去的老話,而這些老東西已經證明對民資并不具吸引力。
比如,《中國銀監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實施意見》核心在第一項:支持民間資本與其他資本按同等條件進入銀行業。而第一項中,民營企業可通過發起設立、認購新股、受讓股權、并購重組等多種方式投資銀行業金融機構;民營企業參與城市商業銀行風險處置的,持股比例可以適當放寬至20%以上;支持民營企業參與村鎮銀行發起設立或增資擴股等。事實上,這些條款都是對過去已有規定的梳理匯集而已,而在實踐中已經證明這些條款效果很差,對民資沒有吸引力。再比如,民營企業可投資發起設立銀行業金融機構,實際執行中卻沒有實施細則,還有許多障礙和條條框框,民資獨立設立商業銀行仍然是看著很美,卻困難重重,偶爾審批一家仍是“重磅新聞”。全國性民營商業銀行除了幾十年前成立的民生銀行以外,至今再沒有出現過。外資銀行都大踏步進入了中國,而國內的民營資本辦銀行仍如此之難。
二是這些細則都是站在本部門、本企業角度制定的,特別是如鐵道部、中石油等,這就決定了讓民資進入是有條件和框框的,即:在保護好自身巨大壟斷利益下,讓民資進入,我讓你進入到我的領地,絕不會讓你侵蝕到我的根本利益。這說明42項實施細則從制定開始,主動權就在現有壟斷企業之手,壟斷企業資本和民間資本是不對等、非平起平坐的,民間資本處于壟斷資本的從屬地位。
于是,很有可能的是,民間資本投入巨額資本進入后,只是擁有一些股份而已,在重大事項比如利潤分配、增資擴股、風險管理掌控等方面沒有決定權和話語權。這不符合民資的流動方向和性質屬性。比如,民資進入鐵路投資建設,就可能只是把資金投進去,別的就沒有啥事了。將來分紅高低、分與不分的決定權在國有資本。再比如,民資進入石油石化領域,都是中石油、中石化制定的細則,可能出現“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來”的慘狀,或者每年分紅達不到銀行利息,干耗著,最終被徹底套牢。再比如,民資進入村鎮銀行,但被限制了持股比例,不能參與到企業日常經營管理之中,而只是作為一個純粹的出資股東,其投資風險對于民資來說就是不可控的。
從根本上來說,民資心有余悸,是對風險高、回報低、周期長的擔心;更擔心的是進入后沒有座位、沒有話語權,最終被套牢甚至被吞噬;擔心的是政府部門以及國有企業的行政效率、管理水平及能力和重合同、守信用的誠信度;擔心的是國有壟斷企業主導的投資項目存在的巨大腐敗成本;擔心的是將資金投進去后最終落個欲罷不能的結果。
讓現有壟斷企業或者國企管理部門出臺所謂細則,站在高處招手讓民資進來的方式最終效果不會太好。讓民資真正進入壟斷行業,治本之策是經濟結構的長期調整,而不是把吸引民資作為當下“穩增長”的短期手段。徹底打破壟斷,放開市場,放寬準入,讓民間資本進入鐵路、市政、金融、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領域,營造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環境。
此外,讓民資進入到現有壟斷行業里,與國企等其他資本是平起平坐的獨立法人競爭關系,投資自主、盈虧自負。而不是讓民資進入到現有壟斷國企中,處在一個持股附庸地位。比如,打破石油石化壟斷局面,讓民資以獨立法人形式開采國內石油、煉制石油、經銷石油進口和零售等,實行國民待遇。這才是引導民資投資、釋放民資活力的正確思路和治本之策。
推薦閱讀
速途網訊 “A股鉆石底的靈魂還在!”經過長時間的盤整,A股終于回到了2000點關口,2000點能否守>>>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繡球”頻拋,民資為何在壟斷行業門前彷徨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928/87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