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月18日消息,MarketWatch專欄作家約翰·辛奈爾(John Shinal)發布評論文章稱,扎克伯格上周表示將重視財務及股價表現,這在短期內對Facebook股價起到推動作用。但如果以各種核心股票估值指標來評估,Facebook股價要達到合理性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以下是文章詳細內容:
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上周明確表示將重視財務及股價表現,盡管該聲明的寓意并不明確,而且來的也太遲,但關注Facebook的投資者們,仍然不能輕易忽視該信息的重要性。
扎克伯格的聲明向投資者們傳遞了一個信號:他在意公司股價的表現。這種變化對全球最大社交網絡的創始人而言,無疑是翻天覆地的。
要知道,在不久前,這位科技界的奇才曾明確表示,對于Facebook而言,用戶體驗才是最重要的,為此哪怕財務表現不佳也無所謂。券商、基金經理和其他專業的資產管理人士都非常反感扎克伯格這種態度,這或許就是Facebook股價自5月份上市以來一直很難吸引大買家的關鍵原因。
現在,扎克伯格已經意識到,股價持續下跌對公司形象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甚至就連持有Facebook股票期權的員工,其士氣也深受影響。作為企業的CEO,對于這一切,扎克伯格很難做到視若無睹。
在資本市場機器面前,扎克伯格做出了各種努力,希望能盡可能長時間的扮演純技術專家角色。這一點非常讓人佩服。扎克伯格非常聰明,他明白在Facebook成立后的七年時間中,必須將產品、用戶體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他相信付出遲早都能獲得回報。但我也必須提醒投資者,扎克伯格已經向公開市場拋售了總額達數千萬美元的公司股票,這些被他拋售的股票中,其持有的成本低到讓人難以置信。因此,希望在下一次科技企業IPO隆重登場時,投資者能保持謹慎態度。
當扎克伯格以每股38美元的價格賣出大量公司股票,并躋身億萬富豪之后,他才表示將在Facebook股票上投入“雙倍的努力”。華爾街對扎克伯格的態度感到滿意,這也導致Facebook股價在上周三創上市以來單日最高漲幅紀錄,并在周五再次上漲。
現在,扎克伯格愿意參與華爾街的游戲了,這對持有Facebook股票的投資者來說是個非常好的消息。從現在來看,扎克伯格態度轉變對股價的影響,上周二實際上是買入Facebook股票的絕好機會。
早在扎克伯格做出聲明前,我就曾在專利中提到,Facebook股價從走勢上來看將會出現一輪反彈行情。當然,我仍然堅持,無論反彈如何強烈,Facebook股價短期內也很難重回30美元高位。
事實上,我認為,如果扎克伯格和他的管理團隊無法讓Facebook從移動用戶群體上獲得充足的利潤,那么30美元的價將成為一個遙遠的目標。這對扎克伯格來說確實不容易。
我從未見過愿意在自己的手機上、平板電腦上瀏覽廣告的人,這意味著,除非廣告科技的進步能夠使用戶獲得更好的體驗,那么移動平臺上的廣告點擊率就只能維持極低的水平。
對美國用戶來說,各種形式的廣告已經屢見不鮮,但在世界其他地區,人們對這種冒失的廣告形式就不怎么買賬了。當然,還是有很多消費者習慣了在自己的搜索結果或郵箱頁面中出現廣告,這也是Google大獲成功的原因。有誰注意過,Google股價近期正在接近其歷史最高點嗎?
我相信,將會有足夠多的Facebook移動用戶習慣在自己的設備上出現廣告,并幫助該公司在近幾年內實現盈利。在這里我談到的“盈利”是指凈收益,而不是華爾街分析師根據Facebook估值模型得出的不準確的、似是而非的數字。
盡管如此,從各種核心股票估值指標來看,Facebook當前股價要達到合理性,仍然還需要經歷長時間的考察。我們也必須意識到,Facebook還有多少股本價值已經被抽出,這些價值早已落在扎克伯格、內線人士和早期投資者手中。
無論如何,作為一個理想主義的創始人兼CEO,扎克伯格對華爾街態度的轉變,將在短期內對Facebook股價起到推動作用。這也意味著,從現在至Facebook下一次季度季度財報發布之間,將有更多買入該公司股票進行短期交易的機會。
不過,雙倍投入和在近期低點附近買入卻是兩種不同的操作策略,因此我對扎克伯格的話并不完全相信。甚至,在我內心里也會懷疑,他的這些舉措可能只是為了推高公司股價,以讓那些沒有來得及拋售Facebook股票的內線人士獲得一個更理想的賣出機會。
因此,如果已經被Facebook股票套牢的投資者仍對扎克伯格的表態充滿期待,想要將所持股票一直持有到年底,我建議他們還是仔細留意一下內線人士在做什么吧。
推薦閱讀
9月17日,民生銀行A(600016.SH)、H(1988.HK)股分別下跌1.57%、1.87%。所有中資銀行中,民生銀行H股跌幅最大。 同日,香港經濟通數據顯示,民生銀行H股沽空股數1237.95萬,沽空金額7813.3萬港幣,占總成交額比例從上周>>>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918/85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