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過去相比,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已經發展成不同層次的多個領域,其中不再僅僅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也開始按照自己的步伐進行境外投資,美國凱騰(Katten)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亞太及中國業務部主席薛峰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美國凱騰律師事務所是中美業務領域最活躍的律師事務所之一,曾經代理大量的中國大中型企業在美國進行相關投資和業務拓展,其中包括中糧、柳工、萬向、神華等公司在美的若干項目和業務。去年12月,凱騰在中國上海設立了代表處,在處理外商在華投資業務的同時也著重代表中國企業“走出去”。
根據薛峰多年的經驗,他認為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在于管理架構,如何適當地實現本土化是中國企業面臨的一個挑戰。
“中國企業到美國,其目的是要在美國發展,所以管理團隊一定要本地化,不要把自己當成中國公司的美國子公司,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美國公司。”薛峰說。
海外投資要有長遠計劃
《21世紀》:在你接觸的客戶中,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呈現一種什么趨勢?
薛峰:這幾年來比較明顯的是,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已經拓展到不同層次、多個領域。過去偶爾會有一些大的企業或者國有企業進行境外投資,現在則開始呈現立體發展的趨勢。其中有國有大型企業出于戰略的投資,也有民營企業開始按照自己的步伐在境外進行投資。這相比過去立體了許多。
地域方面,美國今年是大選之年,鑒于很多政治因素在其中,中國企業表現得較為謹慎,因此對美國的投資不多,北美地區以加拿大居多;此外在南美洲和歐洲,中國企業也有不少投資。相對來說,加拿大對中國投資比較歡迎,而且也有很多自然資源。很多中國大型國有企業希望收購資源,這對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目標。歐洲的經濟問題比美國嚴重得多,一些老牌的制造業企業,現在需要中國的支持,因此也歡迎中國企業的投資。
《21世紀》: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的投資發展如何?是否與幾年前相比有所變化?
薛峰:十幾年前,到中國投資的歐美企業看中的是中國的勞動力低廉,原材料便宜,他們的目的是中國制造,再賣到國外市場。現在絕大部分企業投資中國是為了進入中國市場,在中國生產,在中國銷售。另外,相比過去集中在制造業,現在海外資本對中國服務業的投資也很多。
《21世紀》:當前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宏觀經濟形勢是否也影響到了海外投資活動?
薛峰:我和很多中國企業高管有過交流,他們有一種拿不準的心態,一方面覺得歐洲和美國經濟不好,對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買進的好機會。但他們同時也擔心,如果市場進一步惡化,怎么辦,他們有沒有一個長遠計劃能夠支撐過去。不過也有的高管很清楚,他們認為在美國和歐洲進行收購的目的不是因為覺得出價低而買,而是因為有一個長遠的計劃,利用現在的機會進入,即使經濟繼續惡化,也不會影響決策的方向性。
西方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加了中國境外投資決策的難度。但對有戰略眼光的中國企業來說,他們還是會決定要在境外進行投資。
《21世紀》:你提到了低價買進,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到現在的歐債危機,這些年是不是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的一個好時機或者是高峰期?
薛峰:去年的時候,很多人說現在是中國企業進行境外投資的最好機會。當時歐美經濟持續低迷,而中國經濟表現很好,政府也鼓勵大家走出去投資,甚至還有這樣一個口號,這是一個不能錯過的機會。所以去年有非常多的中國企業到海外尋找投資機會,我們在美國的辦公室幾乎每個星期都會接待從中國來的團隊,他們帶著一些項目和我們交流想法。但和去年相比,今年要稍弱一些,因為中國經濟發展也在減弱,所以有一些影響。
做一個好的企業公民
《21世紀》:根據你的經驗,中國企業“走出去”通常遇到最大的問題是什么?
薛峰:中國企業,無論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它們在跨國并購中遇到的最大問題還是管理結構。大公司就會比較麻煩,比如聯想,它在國外和國內的經營幾乎相當,管理起來的難度也比較大,涉及管理團隊、管理理念和管理成本。但它會因此雇傭大的咨詢公司幫助它進行融合。對于小型企業來說,可能會更難辦,因為它可能不會有很多的顧問來幫它,只能靠自己摸索。
在美國,人們常把中國公司和日本公司相比。日本公司在美國通常經營得不錯,走的彎路比中國少。因為日本的市場經濟已經實現很多年了,它們到美國不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由于中國的市場經濟運作規范和美國還有差距,中國企業到美國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它們要么是從頭學,要么完全本地化。很多中國企業是家族式的,個人色彩較濃,沒有一個很好的決策層體制,這些企業到美國很難實現完全本地化。
一放就亂,一管就死,這是中國企業目前遇到的一個很大問題。“放”的情況是,有的企業完全交給當地人來負責,但由于當地人對企業沒有認同,成本等方面難以控制,導致公司損失嚴重。“管”的情況是主管都從國內派來,少量雇傭當地人做銷售,這樣的結果是企業無法打開市場。在歐美發展,如何把經營理念、模式和團隊適當地本地化,是一個挑戰。
《21世紀》:如何實現兩者的平衡,你通常會給客戶什么建議?
薛峰:我通常對客戶說,向日本學習。像豐田公司,在它的經營團隊中,日本人已經很少了,絕大部分是美國人。中國企業要有這個魄力不太容易,但將來必須要走這條路。有的中國企業已經開始這么做了。但東方文化還是認人,自己的人比較放心。
中國企業到美國,其目的是要在美國發展,所以管理團隊一定要本地化,不要把自己當成中國公司的美國子公司,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美國公司。
推薦閱讀
上海貝嶺 子公司發生火災停產 上海貝嶺(600171,前收盤價6.00元)11日公告,9月8日上午,子公司貝嶺微電子生產車間發生火災,至當日中午已被消防隊員及時撲滅。經現場核實無人員傷亡,亦未發生有毒有害化學品的泄漏;>>>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呈立體化趨勢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911/84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