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光伏產業由“雙反”拉鋸帶來的外需寒冬,官方正在綢繆引導內需市場。
8月下旬,本報獲悉,浙江省以家(商)用太陽能試點為突破口,由浙江省經信委牽頭,選取嘉興為試點的政府示范項目總體方案,正在進行中。
項目參與方浙江省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蘭建平告訴本報,試點容量為10萬平方5兆瓦,初步打算,省政府出5000萬、地方政府5000萬、小區居民5000萬投入,“選在秀洲區幾個小區,9月份啟動”。浙江省太陽能行業協會秘書長沈鑫福說。
同時,浙江省電力系統也在研究光伏發電入網課題。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則在組織浙江省光伏產業技術戰略聯盟、杭嘉湖紹區域協作,應對國際上對我國光伏產業的反傾銷反補貼。
小區先行
家用光伏發電系統已被選為浙江省優先發展的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因為國際國內市場的原因,太陽能企業陷入困境,政府要采取一些措施”。蘭建平說,此番試點的目標是啟動市場。
初步測算,所選住宅小區戶數約在5000-10000戶左右,每戶家庭平均分攤成本約一次性5000元左右,5年可收回成本,此后等同于免費使用。
選擇家用路線,是因為居民用電對電能質量要求相對不高,“光伏發電起伏不定,會對電網造成沖擊。”浙江大學不便具名的光伏專家稱,而嘉興成為此試點的優勢在于其智能電網的建設。
蘭建平說,如果運行成功,浙江省希望能以成熟的商業化模式推廣,比如推入大型市場等。
但在規模推廣上,上述專家稱還有技術難度,且須到成本降低到即使政府取消補貼,企業都能保本微利的時候。他說,盡管光伏行業成本每年在以5-10%下降,但比起常規能源還有差距。
蘭建平也指出,試點的1.5億元項目,對嘉興的帶動很有限,用它來改變光伏企業的生存狀況更不可能,也非浙江省的打算。
研究并網
沈福鑫強調,要救光伏企業,要么補貼、要么減稅、要么促進企業洗牌兼并,但補貼于行業無益,而后兩者也不可能扭轉形勢,只能維持一些龍頭企業。
根據《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發展五年行政計劃(2009-2013)》,五年內,市和區、縣財政共安排2.8億元資金,對新設立的太陽能光伏企業,自投產之日起每年對地方財政貢獻超上一年度部分,由同級財政以項目形式資助給企業。
“向國家申報太陽能項目時,也會給一些傾斜。” 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秘書長趙永紅告訴本報,現在并不鼓勵企業加大投入,而是以技術聯盟等形式促進區域內“互助”,強調市場營銷。
據接近浙江省電力系統的知情人士透露,浙江省規模最大的光伏電站——蕭山萬向太陽能光伏電站自今年初開始運行后,浙江電力公司一直在研究太陽能發電入網的課題,但受阻較大。
該人士稱,太陽能的發展是未來趨勢,但中國能否在其中占據一定地位,短期看“雙反”的結果,長期看技術研發的進步、入網進展、企業整合等。
推薦閱讀
殷劍峰(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長): 阿里信貸是挑戰金融監管的金融創新。一個金融中介(如銀行、交易所)有兩個基本功能:資金融通/撮合和信息生產。如果阿里介入到信用鏈條中,那么,它就是事實上的存款貨幣銀行類機構;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1億投資拉動 浙江試點家用光伏系統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901/82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