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聞鏈接:豆瓣核心團隊坍塌 多名早期員工離職
要打通楊勃的電話,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這位33歲的CEO帶領一群技術人員夜以繼日地為豆瓣網(douban.com)新增功能寫代碼。從寫下豆瓣網的第一行代碼開始,同樣的日子,楊勃經歷了將近八年。

少年楊勃的成長的腳步要比一般人快些。1985年,16歲的楊勃憑借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一等獎的資格,被保送進了清華大學物理學系,短暫地師從顧秉林。據楊勃的同學回憶,楊勃大學時比較內向、求知欲極強。1988年,楊勃通過了CUSPEA(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考試,1989年赴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物理學系攻讀博士。
在美國,視野大開。楊勃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科學家的職業不再令他激動。《新京報》的一篇報道中寫道:“這種錯位感,讓楊勃曾經一度失控,也就是這個時候,他閱讀了很多禪宗的書,甚至曾經有過出家的想法。”在美國讀書時,這個準物理學家還大量涉獵社科圖書,一度對人類學產生了瘋狂的興趣,甚至想轉去這個專業讀博士。楊勃說:“我學的是物理,但中學起我就很喜歡編程序。讀研究生時很痛苦,想轉到文科去。因為我的朋友們都是文科生。”
獲得博士學位后,楊勃加入了IBM公司,擔任顧問科學家—進行不直接面對用戶的前沿技術開發。2000年,楊勃辭去IBM的職位回到中國。同年,清華大學同學翟學魂說服楊勃加入供應鏈管理公司快步易捷,擔任CTO.“更多的是受到了當時創業熱潮的感染,并沒有想好自己能做什么。”據楊勃回憶,自己最初是想加入一個互聯網公司,但他發現北京街頭所有的戶外廣告牌、公交車上都是互聯網公司的廣告,覺得生活在巨大的泡沫中,于是打消了那個念頭,“我不喜歡湊熱鬧,可能是性格決定的。”
2004年,楊勃離開快步易捷。去美國轉了一圈兒,他認為自己已經不能適應大公司的工作節奏,決定從頭開始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他原計劃開發一個自助旅游類網站,但被認為用戶人群太窄而放棄。因為熱愛讀書,楊勃轉而開發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讀書交流web2.0平臺。這是一次基于理想的創業,楊勃的理想主義情懷是他那一代大學生獨有氣質與經歷的延續。
2005年3月6日,豆瓣上線。此時的楊勃從來沒有過互聯網運營經驗。楊勃自己寫了書評放上去。他開始在網上招攬用戶,并將豆瓣的廣告登載在老牌文化雜志《讀書》和《萬象》上。據早期的報道,豆瓣網用戶大規模圍繞著《查令十字街84號》展開的書評是最令楊勃激動。他說:“這本書講的是紐約女作家和倫敦舊書店之間的書緣,被稱作‘愛書人的圣經’,就像是為豆瓣網量身定做的一樣。”楊勃的大學同學梁文超及同事投了2.5萬美元作為天使投資,支撐豆瓣后續的運營。
楊勃根本想不到豆瓣會逐漸成為一個文化符號,最開始豆瓣是一個純粹的技術想法,做一個互聯網上尚未出現的推薦引擎,用戶將看過的書或電影與朋友分享。楊勃在創新工場進行的一次演講中說,豆瓣剛開始的時候想成為Google那樣的純技術公司,做推薦引擎。但逐漸發現大多數人想要的是轎車,而不是發動機。“既然豆瓣想讓用戶發現感興趣的內容,所以做 car 也許是更好的選擇,豆瓣從那個時候開始逐漸轉變為一個產品驅動的公司。”
楊勃最看重的是豆瓣推薦機制,即讓用戶發現他感興趣但暫時不知道的東西。他舉例說:“比如你看過《黑客帝國1》,然后它找出《黑客帝國2》給你,這種推薦毫無用處。你看過余華的《活著》,我把 《細雨中的呼喊》(余華的早期作品)推薦給你。這通常也沒有用。有效的推薦,是你挖掘出來的聯系不是表面能看出來的。比如你看《世界是平的》,豆瓣會推薦 《長尾理論》,這兩個之間其實沒有內容上的聯系。”
楊勃認為用戶之間的交流很重要,2008年豆瓣推出了日志功能,使它更像一個社交網絡—除了加強用戶間的交流,還給用戶一個發表意見的平臺。楊勃認為豆瓣網最大的價值在于七年來數據庫的積累和核心用戶。在2012年極客公園主辦的活動上,楊勃提出了用戶價值比用戶體驗更重要的看法。“用戶體驗毋庸置疑當然是重要的—多數人眼中的用戶體驗,更多是功能設計面上,可豆瓣不止于此。我們意識到用戶體驗其實有個更深層次的部分,并把它定義為用戶價值……說穿了也就是你是不是有用。這將決定用戶在兩三年后還用不用你的產品。”豆瓣的確培養了一群有獨特氣質的用戶群體,被稱作“小清新”。2009年,有傳聞是豆瓣經費緊張,用戶甚至在豆瓣上發起捐錢給豆瓣買服務器的活動。其實這些年,豆瓣并不差錢。
豆瓣周年慶上,聯創策源資本的創始人馮波送給楊勃一個大紙箱,里面是楊勃在個人的豆瓣頁面上標記“想讀”的書。當時,楊勃想找100萬美元。有不少投資人看過,都說“挺好,挺好”,卻無動于衷。策源資本投了,但不是100萬,是200萬美元。“他們想占更多的股份”,這是楊勃的第一反應。馮波給他解釋,“100萬美元用的時間不夠,你出去再急于融資的話,會失去你的鴻鵠之志,把你的生活也會搞得很拮據,我們索性給200萬美元。”楊勃接受了,出讓了跟100萬美元價值相當的股份。楊勃還看重的一點是,投資方是否急于讓豆瓣盈利,策源資本顯然不是。
在2009年的一次飯局中,楊勃和摯信資本的一位合伙人意外相遇,談及豆瓣的未來發展,雙方一拍即合。2010年初,摯信資本和聯創策源聯合為豆瓣注資近千萬美元。
2011年9月豆瓣完成第三輪5000萬美元融資,投資方分別為摯信資本、紅杉資本和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參與第三輪投資的貝塔斯曼亞洲基金的合伙人熊偉銘說:“能夠足夠黏住用戶的,到最后肯定會有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其實等用戶產生之后會發生的。從一開始想怎么賺錢,這些公司一定會是小公司。”
紀源資本某投資人曾經是圍觀豆瓣的一員,在他看來豆瓣賺到的更多是吆喝。他說:“作為產品我覺得它的產品不錯,它的用戶的黏性也有,圍繞著書也好、電影也好,我覺得它的產品做得不錯。但有一點我們不能理解就是它的收費模式,這個團隊一直沒有想出怎么去賺錢。”
在2004年,楊勃寫了商業計劃書,構想了豆瓣的商業模式:在短期和中期,幫助用戶發現一些新的、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后通過與電子商務網站分賬獲得收入—直到現在,與當當網與亞馬遜網的圖書分成,還是豆瓣很重要的收入來源;遠期和中遠期以精準廣告為盈利點—用戶提供自己興趣點后,在得到豆瓣推薦的文藝產品的同時,也為豆瓣完成廣告精準投放提供了必要條件。正如長尾理論強調對利基市場的重視,認為無數不起眼的小生意的價值總和足以超過個別大市場。Google廣告業務是這方面的典型,它撿起了數以百萬計從未打過廣告的小企業和個人。但是在過去,這些用戶小得讓廣告商不屑一顧。豆瓣的用戶無疑就是千千萬萬個小生意。目前,進駐豆瓣平臺的品牌已超過100家,基本上都是國內外知名品牌,合作模式主要為硬廣告投放和專門以主頁形式呈現的品牌小站。在一份2011年的廣告報價單上,品牌小站一年的費用為20萬元,硬廣告為每千次點擊收費60-120元不等。“社會化媒體因為用戶互相關注,用戶參與品牌互動的行為會受到其友鄰的關注,因此更多的人因為口碑效應而關注品牌,產生了社交媒體中常見的傳播幾何級效應。”豆瓣網商務副總裁黃亮說。
推薦閱讀
資本是把雙刃劍,創業者與投資人也是博弈關系。 創始人和投資者剛走到一起時可能是你情我濃,但當一家創業公司變為資本方驅動時,創始人們便不得不將精力專注于投資人的退出戰略-要么賣-而不是建設新的偉大企業或上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豆瓣楊勃——理想主義優等生的創業記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4/20120817/81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