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美國財經網站TheMotleyFool今天發表投資專家里奧·孫(Leo Sun)的文章稱,對于微軟的“現金牛”——Windows和Office,公司CEO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只知道榨取,而非像前任比爾·蓋茨(Bill Gates)那樣,開辟新的生財之道,結果讓微軟在移動時代處于不利地位。
以下為文章全文:
我最近曾說過,全球PC市場可能會因Windows 8的慘淡表現而走向崩潰。今天,我再次將時鐘倒撥,看一看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究竟在哪些方面鑄成大錯。這個人的成就恐怕永遠也達不到他的前任、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的高度。我個人認為,如果鮑爾默能以蓋茨為榜樣,吸取三個重要教訓,這可能會改變微軟的發展進程,但遺憾的是,他沒有意識到。
以下即是鮑爾默本應吸取的三大教訓:
教訓一:今天的谷歌Android就是明天的微軟Windows
時光回到20世紀80年代。得益于Macintosh電腦的熱銷,蘋果一躍成為個人電腦領域的主導力量。蘋果將其操作系統與電腦產品深度整合,也就是說,蘋果的操作系統不能以合法身份安裝到非Macintosh電腦上。
對于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和他的繼任者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來說,蘋果一切工作的核心都是,將一種具有凝聚力、對用戶友好的體驗融入到旗下高端電腦產品中,這在很大程度上類似于蘋果今天的商業模式,即蘋果當時是在推銷一種優于Commodore、Atari等競爭對手的“體驗”。
20世紀80年代初期,IBM開始生產價格低廉的個人電腦,與蘋果展開激烈競爭,試圖蠶食其快速增長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其他公司也開始紛紛生產兼容IBM架構的電腦產品。然而,這些電腦需要一個統一的操作系統,以共同應對蘋果的威脅。微軟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涉足個人電腦市場的。
最終,微軟為IBM開發出了PC DOS——一種基于文本的經典命令行操作系統。PC DOS發布后不久,微軟即與IBM簽署了一項重要協議,允許其向采用IBM構架的PC廠商銷售PC DOS的變種——MS-DOS。
后來,微軟又開發出了Windows GUI(圖形用戶界面)。從DOS到Windows,微軟的操作系統始終以一種固有戰略挑戰蘋果的地位,那就是讓自家操作系統覆蓋盡量多的硬件廠商。再加上IBM兼容機的價格更低,等到Windows 95發布之時,微軟在個人電腦市場的統治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
這種戰略是不是聽上去似曾相似?確實是,因為這正是谷歌在2007年發布Android以后,挑戰蘋果和微軟的策略,堪稱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經典案例。谷歌將自家操作系統授權給三星、索尼等各類硬件廠商使用,在移動市場高歌猛進,而這一策略恰恰借鑒自蓋茨在80年代書寫的“教科書”。
因此,從1980年至今一直供職微軟的元老級人物鮑爾默,為何就沒有預見到這種趨勢呢?鮑爾默為何將谷歌稱為是“爛攤子”,但卻沒有意識到,對手其實是有意讓微軟品嘗自己釀下的苦果?
教訓二:蓋茨早已預見到云計算潛力
1997年,微軟面向Windows 95 IE 4.0發布了Active Desktop,那時蓋茨就是公司CEO。這一更新不僅對IE瀏覽器進行了升級,還對整個Windows系統進行了升級,使得所有的桌面快捷方式都變成了可點擊打開的網頁鏈接。因此,有書簽標志的快捷方式可以被放置在桌面,網頁內容和本地應用亦可放在一起。
用Active Desktop瀏覽本地內容,感覺就像是瀏覽網頁,而不是使用傳統文件管理器。它還給Windows Explorer添加了一個地址欄,允許用戶無縫瀏覽本地或網頁地址。Active Desktop標志著蓋茨的戰略發生了重大轉變——他試圖將瀏覽器變成Windows操作系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換言之,微軟的網絡瀏覽器不再是獨立的應用,而是一個完整的操作系統。
蓋茨很清楚,1997年,大多數互聯網用戶都是通過撥號上網,但終有一天,當用戶可以長久與互聯網連接時,他們將會從操作系統獲取本地和網頁內容,屆時,瀏覽器和操作系統將同等重要。也就是說,蓋茨當時就意識到,將來用戶在一地將信息保存在互聯網上以后,可以從另一地讀取。
不幸的是,Active Desktop是一款超前產品,它過于耗費資源,降低了系統的穩定性。許多用戶最終選擇使用Windows經典用戶界面,而非Active Desktop,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前者更快。在美國,Active Desktop還被當作一起針對微軟的反壟斷訴訟的主要依據,原告方認為微軟有意將IE當作Windows的一項功能,而非一款獨立產品。
鮑爾默沒從Active Desktop吸取到什么教訓嗎?是的,他沒意識到基于云計算的操作系統的潛力。谷歌再度偷學了蓋茨的創意,在2011年推出了Google Chrome OS,一種完全運行于谷歌生態系統的云端應用的輕量級操作系統。與此同時,鮑爾默卻將Windows 8和各個版本的Microsoft Office 2013拼湊在一起。Windows 8和Microsoft Office 2013都存在同一個弊病——它們希望成為既能在本地安裝又基于云端的產品。
教訓三:未能預見開源操作系統的重大威脅
鮑爾默另一個致命失誤是,未能預見到Linux會對Windows構成巨大的威脅。鮑爾默也曾談到過Linux和其他開源操作系統,他當時說:“Linux就是瘤細胞,會給其觸摸過的一切東西附著上知識產權的意味。”
鮑爾默始終認為,由于其在PC市場的統治地位,Windows就像是一個堅不可摧的堡壘。正是抱著這樣的幻想,他將其他操作系統看作是小眾、極客產品,僅僅適用于業余愛好者。鮑爾默堅信,電腦用戶會不斷購買微軟最新操作系統的許可。
他并未意識到微軟的商業模式是不可持久的,等到2007年發布Windows Vista時,“Windows 堡壘”已開始出現裂縫。由于Vista存在大量問題,許多Windows用戶并未升級,而是仍然使用XP。他們稱,雖然XP是在六年前發布的,但“仍然足夠好”。
與此同時,基于Linux開發的Ubuntu操作系統正受到越來越多電腦用戶的青睞,因為他們發現Linux的確是一個可行和免費的選擇,能夠用于日常任務。而另一款基于Linux開發的操作系統Android,也作為一個免費發布和定制的操作系統,成為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首選平臺。
Vista的失敗導致微軟迅速在2009年推出了后續產品Windows 7,相比前一代產品,Windows 7受到了更多的贊譽。但是,微軟并未像對待XP一樣,在六年時間內沒有發布新版Windows,相反,它在2012年匆匆推出了Windows 8,距Windows 7的上市僅三年時間。不過,等到Windows 8問世之時,PC市場已經陷入崩潰,平板電腦銷量不斷飆升,微軟事實上已經在移動時代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推薦閱讀
速途網訊 4月17日消息,記者獲悉在云計算發展與政策論壇的“數據中心分級評估”中,百度M1云數據中心PUE1.36,取得了國內大型數據中心PUE第一的最佳成績,領先與參與評級的騰訊、阿里等公司,且遠遠優于業界平均PUE2.>>>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30417/265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