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基于物理網絡架構的組織運營模式,不再是電信運營商唯一的運營模式。應用與服務的提供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基礎網絡架構,“一點接入、快速加載、全網服務”的特征十分明顯。目前許多互聯網企業充分利用互聯網高速傳播的特征,不需要設立龐大的基層機構體系,便匯聚了大量用戶,實現規模運營。
基地模式是對電信運營商現有運營模式的有益完善。目前電信運營商的標簽仍然是“移動通信網絡的運營者”,應用服務的開發與創新,仍是其競爭短板。
目前,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均在全國布局建設基地,承擔手機閱讀、手機音樂、手機視頻、手機游戲、電子商務、物聯網、應用商店等專業領域的建設與運營。基地模式的運營,延伸了電信運營商的移動互聯網產業鏈,通過匯聚大量優秀合作商,有利于電信運營商形成并鞏固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主導地位。
平臺運營的主導者——運營商基地的良好定位
移動互聯網中,應用與服務類別極其豐富,其業務范圍可分三類:一是原有互聯網業務轉向移動終端的業務,如手機瀏覽、手機搜索、電子商務等;二是原有移動業務的互聯網化,如飛信業務、移動VoIP業務等;三是移動通信與互聯網功能結合而產生的業務,如移動Web2.0、移動在線游戲等。
在傳統的“封閉花園”模式下,電信運營商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但存在著應用服務類別少、業務模式單一、用戶體驗較差等問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終端廠商、互聯網企業為代表的非傳統力量,充分挖掘互聯網的開放性和便捷性,以智能終端、桌面互聯網產品為利器,已成為移動互聯網發展的中堅力量,電信運營商、終端廠商、互聯網企業逐漸形成“三足鼎立”之競爭形態。
移動互聯網時代,電信運營商應定位于“平臺運營的主導者”。即 “有所為、有所不為”, 因為開發各類具體應用與服務并非電信運營商的核心優勢。運營商基地應圍繞平臺運營,做好“用戶聚合、產業引導”。
在用戶聚合方面,首先要掌握黏性較強的龐大用戶群,這是吸引合作商加入平臺,實現規模效益的基礎,也是電信運營商自身的天然優勢;其次,還要做好用戶的行為分析與分類,開展針對性應用與服務開發與營銷,快速、準確、深度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最后,平臺運營還要做好用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隨著用戶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其應用與服務需求也會相應變化,只有強化全生命周期的客戶關系管理,才能真正強化用戶黏性,避免用戶流失。
在產業引導方面,平臺運營模式下,吸納了大量企業與用戶,移動互聯網產業鏈間融合增多、邊界趨于模糊,各參與者可以基于自身資源與能力,拓寬業務范圍。這種模式豐富了平臺運營,但同時也可能產生大量參差不齊的參與者、內容服務的繁雜。電信運營商需扮演好產業引導者的角色,強化基地平臺運營的規范管理,明確各類平臺定位和運營邊界,保障基地平臺的有序運營。
基地癥結——陷入同質化困境
基地模式運營能提高電信運營商對外部市場的反應速度,達到低成本、高效率運營。但基地模式并不意味著一定取得高效益。由于移動互聯網應用與服務本身的可復制性較強,目前三大運營商的基地運營較為同質化,如手機搜索方面,移動公司在做,電信公司在做,聯通公司也在做;即時通信方面,移動公司有飛信,電信公司有網信,聯通公司有沃聯系;應用商店方面,移動公司、電信公司、聯通公司紛紛上線運營,大力接入。運營商基地陷入同質化運營的困境,缺少差異化的產品,產品線缺乏創新。
電信運營商基地運營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在應用功能創新、用戶體驗創新、內部精細化運營等方面取得競爭優勢。
事實上,運營商基地在避免同質化運營、尋求差異化競爭方面,與終端廠商和軟件廠商等其他企業相比,存在著自身優勢。運營商擁有強大的用戶資料數據庫,可充分利用用戶數據庫,基于對移動互聯網業務運營現狀和用戶對業務使用行為的分析,創新個性化應用與服務,進行差異化運營,端對端營銷,進而打造移動互聯網產業鏈的藍海,走出同質化運營困境。
推薦閱讀
去年華為傳出“高層地震”風波,據傳任正非為將公司傳給兒子,要求董事長孫亞芳“退休”,并提出10億元補償。盡管華為迅速否認,但還是引發強烈關注,甚至連華為員工也對此議論紛紛。經過長達半年的調查,近日華為在>>>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基地——電信運營商強化競爭地位的重要支點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8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