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陶小姐向本報反映:前段時間,我購買了一個手機“吉祥號”,沒想到煩惱也不期而至。我的手機經常會在深夜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騷擾短信,短信都是來自于同一個手機號碼,言語曖昧,對方好像還跟我很熟。忍無可忍,我回撥了電話,想問個究竟。結果對方竟用輕佻的語言反問:“你怎么不認識我了,我們上次還……”
為此,我向公安部門提供了騷擾短信的內容,要求對此號碼進行處理。豈料,公安部門回復,運營商查詢不到該號碼的個人信息。我十分不解,手機實名制自去年9月1日起就實施了,怎么還會查不到“實名”?
售卡無需登記
政策實施已近一年,那么,在申城買一張不需要實名的手機卡,難嗎?
在西藏南路麗園路一處手機充值卡和號碼卡售賣店里,記者看到墻上貼滿了所謂“靚號”、“吉祥號”等手機號碼,三大電信運營商皆有。想買,給錢就行,根本不用出示任何證件。攀談中,老板一口斷定那個騷擾者就是路邊買的號,還得意地說:“我有‘渠道’直接拿號,‘合作’很多年了。你要什么號?我給你想辦法。 ”
記者在淘寶網上搜索“手機號碼”,僅上海本地就有上百家店鋪經營此項目。一位店主對于記者提出的“是否需要身份證號碼才能買號”的疑問,覺得很奇怪:“我們從來不要身份證,不用登記的。”更令人納悶的是,店里銷售的普通號碼,售價往往比原價更便宜,包含50元話費和10元SIM卡工本費的套餐,最低竟能以35元出售。
“漏洞”在哪里?
采訪中,店主們都稱自己無需提供身份信息,就能拿到大量號碼。那么,這些號碼從何渠道而來?
記者首先走訪了移動、聯通和電信的營業廳。在這些地方,不經登記想購買新的號碼已經沒有可能。一位客服說:“沒有身份證去年就不能買了。 ”
某運營商一位內部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了實情:未經實名登記的號碼,仍在悄悄地從運營商處流入市場。 “外地是用一張身份證登記多個號碼,再流到小販手里;在上海,沒有經過實名登記的,機主姓名一欄直接用該號碼代替。 ”
運營商為何置法規于不顧,提供未經實名登記的號碼?據透露,這源于電信企業間的市場競爭。放號是搶客的有效手段,電信企業曾要求員工“包銷”號碼。而以前,實名制尚未執行,不登記賣號碼十分普遍,路邊雜貨店也成了“包銷”的渠道之一。實行實名制后,這些渠道就成了實名制的“漏洞”。
監管必須到位
手機實名制,旨在遏制違法短信、詐騙短信,減少通過手機短信進行違規違法活動,可以避免公共信息安全隱患,極大地增強了對違法案件的破獲能力。手機實名制“有名無實”,安全保障就會大打折扣。要想讓手機真正實名,首先需要通信監管部門真正地負起責任,提高跟蹤和檢查力度,做到令行禁止,還公眾一個安全放心的通信環境。
另一方面,追求利潤是企業在經營中無可厚非的行為,而一味追逐利益最大化,缺失了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則顯然有失商業誠信。作為相對壟斷的通信行業來說,運營商更有責任從自身做起,自查自省,潔身自好,從內部堵上實名制的“漏洞”。
推薦閱讀
這是聯通談判小組第三次來到圣何塞了,前兩次分別是為了引入iPhone3GS版和iPhone4。從以往引入一款iPhone機型只去蘋果公司一次的慣例來看,也說明此次聯通談判小組赴美是一次一錘定音的談判。 8月22日消息,知情人士>>>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手機實名制形同虛設 市民屢遭煩惱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7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