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6月舉行的“中國3D內容發展研討會”上,上海文廣互動電視宣布在當月底上海將擁有首個3D電視頻道。而時至今日,這一諾言依然未兌現。
當時論壇的主角,擁有超過100個小時本土原創3D節目內容的上海三砥文化董事長高嶸則無奈表示,3D電視頻道確切日期“很難說”,并且無法肯定首個3D頻道是不是還能落戶上海。
3D電視內容儲備不足
高嶸首先澄清了外界理解的一個誤區,即3D頻道即使建立,也并非能夠24小時播放3D電視節目,這主要是此前3D內容制作力度不足造成的。
據他介紹,目前國內大約有150小時的3D電視內容,而三砥文化則擁有其中的100小時以上,然而這些依然顯得儲備不夠。這主要是由于國內制作公司中,制作3D電影的較多,制作3D電視節目的較少。
另外,直到今年初松下公司推出了相對較為專業的3D電視拍攝器材,才能規模化地生產內容:“我們與松下此前有合作,因此拿到了上海僅有的3臺最先進3D一體攝像機,用它們拍攝了3D看世博、3D春晚等。但全國目前也只有10幾臺這類設備,生產速度沒有那么快。”
一位曾參與過3D電視節目拍攝的人士也向記者證實,假如通過2臺普通攝像機進行3D拍攝,在拍攝距離計算,后期剪輯等方面難度較高,稍出一些差錯就需要重拍,一個鏡頭就可能需要拍半天,效率很低。
高嶸進一步表示:“我們在國內起步較早,但手頭積累的這些節目量依然感覺更適合在一些付費點播頻道上播放,因此當時提出建立3D頻道并每天播放大概一小時左右的是上海文廣互動。”
現在,文廣互動也似乎從之前的熱情中冷靜了下來,一位相關人士表示仍然覺得3D節目片源少,“能支撐起頻道的節目源幾乎沒有。我們的想法是,如果要建立頻道肯定需要包含多方面的資訊內容,電視臺就一定要自己參與節目制作。”
高清3D電視未普及
記者還了解到,即使是目前用專業3D攝錄設備制作出的內容,在普通電視機上由高清信號轉為普通標清信號,原來的3D效果已折損了接近八成。高嶸表示,2010年世界杯期間,央視便已向FIFA購買了部分比賽的3D信號轉播權,限于安全隱患等原因,卻只進行了內部試播。
而在今年上海的“3D春晚”上,全市派發了300多萬副紅藍眼鏡,以期讓觀眾獲得更好感受。但實際效果是由于紅藍眼鏡的技術水平過于簡陋,在引起觀眾好奇之余,觀看感受依然不佳。
如果觀眾要欣賞更為原汁原味的3D節目,則需要配備3D高清電視、3D高清機頂盒以及3D眼鏡。但目前,3D高清機頂盒的技術、標準等仍不十分成熟。
盈利難成主要問題
實際上,3D節目在上海的非付費電視熒屏上也有試點,三砥文化與ICS外語頻道合作播出的旅游類節目《3D看天下》每周六播出,片長為15分鐘,這也是滬上唯一一檔3D電視欄目。
記者在獲得的近半年的收視率統計表中發現,《3D看天下》雖然在頻道排位中徘徊于第十名左右,但其收視率并非盡如人意,市場份額也只徘徊于0.1%—0.2%。收視率一般是電視臺衡量一個節目是否受歡迎的重要依據,商家在投放廣告之前也一定會考慮頻道及節目的收視率,時段好的節目一般收視率會高一些,收視率越高的,廣告利潤上就越大。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新聞頻道的收視率一般是最高的,其中《新聞透視》的收視率穩定在11.0%左右,但在ICS頻道,0.2%-0.3%都能算高收視率,“這也是整個頻道收視率普遍不高造成的。”
收視率的不理想及3D電視目前覆蓋度低下導致了商戶投放廣告的興趣并不高漲,冠名難成了業內面對的顯著問題。據記者了解,《3D看天下》的贊助商目前只有“大白兔”一家為冠名廣告投放,節目中涉及到的其他各商戶基本是免費的,欄目根本不賺錢,“只是噱頭足。”有關人士稱。
基于目前節目收視率不佳,盈利模式不健全的現實,電視臺方面對3D電視頻道的建立也只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雖然相關工作正在籌備中,但尚無時間表。“3D電視在國際上已被確認將成為下一代主流,所以國內也要做相應的準備,開設3D電視頻道也只是試水而已。”文廣互動的工作人員向記者坦言,即使頻道成立后,目前國內真正能欣賞到3D效果的觀眾數量微乎其微,“顯然不能像其他頻道那樣商業化運作,否則一定會賠錢。”他表示,正因為此,所以只能小規模運作,從個別3D電視欄目著手,待各方面條件均成熟后再做進一步行動。
推薦閱讀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ederalCommunicationsCommission,以下簡稱“FCC”)表示將調查周二美國東海岸地震后手機服務中斷的原因。在地震發生一小時后,華盛頓等地的手機用戶反映無法撥通電話。 北京時間8月26日晚間消息>>>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xglongwei.com/a/01/20121229/107697.html